第232章 清

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清朝,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歷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清朝的建立與發展**:你們可能會見證清朝的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建立,以及清朝的擴張和統一全國的過程。

 2. **康熙帝的天花之戰**:康熙帝在幼年時曾患天花並倖存下來,這使他對天花有了終身免疫力。康熙帝在位期間,對天花的防治非常重視,推動了清朝天花防治的系統化。

 3. **乾隆下江南**:乾隆帝喜歡南巡,你們可能會在江南遇到乾隆皇帝,並且有機會見識到沿途官員富商如何極盡爭奇鬥異之能事來討好皇帝。

 4. **文化繁榮**:清朝文學以小說為最突出的成就,其中《紅樓夢》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清朝詩詞創作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納蘭性德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等。

 5. **戲曲藝術**:崑曲、京劇等劇種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京劇,被譽為“國粹”。

 6. **滿漢全席**:你們可以品嚐到清朝的宮廷盛宴,滿漢全席是一種集合中國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極為奢華。

 7. **科技成就**:清朝科技在總結前代成果的基礎上,也有所發展,如《康熙字典》的編纂等。

 8. **鴉片戰爭**:如果你們穿越到了清朝中後期,可能會經歷鴉片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9. **太平天國運動**: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南方爆發,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社會動盪加劇。

 10. **清朝的滅亡**:如果你們穿越到了清朝末期,可能會經歷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清朝的滅亡,這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結。

 這些體驗將使你們對清朝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清朝

 清朝(1616年-191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初稱後金。從努爾哈赤建國起,總計296年,共傳十二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共計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國,建元天命,國號金,或稱後金,群臣上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自尊為天命皇帝。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入關後20年時間裡,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康熙時期統一臺灣,完成全國統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強盛。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多次遭外國列強入侵。為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先後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滅亡。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全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期間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也推向最高峰。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密集的商業城市,全國出現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佔世界總人口的近一半。

 中文名

 清朝

 外文名

 Qing dynasty

 別 名

 大清國、滿洲國 [274]、皇清 [277]、聖清 [277]、中華大清國 [278]

 時間範圍

 1616年 至 1911年 [2] [280]

 帝 王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

 都 城

 北京(1644年以前在盛京)

 語 言

 漢語、滿語、蒙語、藏語

 貨 幣

 銀子、銀元、銅板、銅錢

 開創者

 皇太極(努爾哈赤實際奠基)

 國 旗

 黃龍旗(1889-1912)

 中樞機構

 軍機處、內閣、六部

 軍事制度

 八旗制度、綠營、清末新軍

 歷史貢獻

 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中國版圖、奠定中國人口大國基礎

 主要城市

 盛京、承德、江寧、蘇州、西安、成都、廣州、伊犁、喇薩、烏里雅蘇臺等

 國 歌

 《鞏金甌》

 人口數量

 4.36 億(1851年)

 主要民族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

 疆域面積

 1316萬平方公里(1820年;1790年代含羈縻地達1470萬平方公里)

 監察機構

 都察院

 目錄

 1國號

 2歷史

 ?開基立業

 ?建立大清

 ?統一全國

 ?步入盛世

 ?承前啟後

 ?全盛極隆

 ?嘉道中衰

 ?外患內憂

 ?改良中興

 ?帝國飄搖

 ?維新圖存

 ?革命風潮

 ?王朝後續

 3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藩屬國

 4政治

 ?中樞機關

 ?執行機關

 ?監察機關

 ?選官制度

 ?品級制度

 ?刑律制度

 ?地方制度

 ?國旗與國歌

 5軍事

 ?八旗

 ?綠營和團練

 ?海軍

 ?新軍

 ?對外戰爭

 6經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金融

 ?貨幣

 ?賦役

 ?財政

 ?土地

 7文化

 ?小說

 ?詩詞

 ?戲劇

 ?散文

 ?繪畫

 ?篆刻

 ?學術

 ?哲學

 ?新學

 ?史學

 ?文字獄

 8科技

 ?醫學

 ?地理

 ?農學

 ?數學

 ?水利

 ?建築

 ?鐵路

 9民族

 ?華夷之辨

 ?首崇滿洲

 ?漢族政策

 ?蒙古政策

 ?西藏政策

 ?西南土司

 ?回族政策

 10外交

 ?外交機構

 ?中西交流

 ?中俄關系

 ?周邊關係

 ?簽訂條約

 11社會

 ?節慶

 ?宗族

 ?學校

 ?服飾

 ?人口

 12帝王世系

 國號

 播報

 編輯

 1605年努爾哈赤第一次稱“建州國”,也第一次稱“國王”;次年進號“昆都侖汗”(恭敬汗)。 [22]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國號大金,或稱後金,自詡為“北朝”。 [9] [275]清一代自認為滿洲國。 [274]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23]

 關於“大清”的含義,有諸種猜測:其一,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 [24]。其二,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 [24]。也有以“五德說”的觀點,明朝為火德,清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25]。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認為“大清”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藉詞“代青”(daicing)。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26]清史學者刁書仁認為,“清”與“金”字為轉音,實際上是以漢字的發音為基礎,改換一個發音相似的漢字。 [27]松村潤認為這個國號是漢文的,取自《管子·心術下篇》與《內業篇》之“鏡大清者,視乎大明”,“鑑於大清,視於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蓋過日月。滿文寫法daicing只是漢字音譯。這是在跟明朝對比的思想下制定國號的。 [276]

 康熙年間簽署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尤其是清中葉以後,“中國”或“中華”作為與“大清國”含義相同並可互換的另一個主權國家國名,更是直接與China等詞對應,與西方列國在表面對等的主權條約國意義上使用,並得到各種國際條約的中外對照本之習慣性運用與“承認”。《清實錄》也將清朝明確表述為“中國”,這表明在官方語境中,“中國”即清朝已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併成為一種自覺的常態。 [275]

 歷史

 播報

 編輯

 主詞條:清朝歷史

 開基立業

 傳說滿洲起源於長白山之東北的布庫裡山下。 [28-29]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30]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31]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 [32]宣德八年(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正統五年(1440年),建州部南移。正統七年(1442年),明廷增設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 [32]南移後,建州女真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33]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努爾哈赤生於建州左衛(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南)一個奴隸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努爾哈赤的父祖有多人受明廷冊封,其本人亦深得明廷信任。青年時,他採松子、挖人參到撫順馬市售賣。後投明遼東守將李成梁,“每戰必先登,屢立戰功,成梁厚待之。”他對遼東漢區有較深瞭解,受漢文化一定影響。萬曆十一年(1583年)初,明軍襲擊古勒寨阿臺駐地時,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皆遭誤殺。 [34] [182]努爾哈赤從朝廷得到的補償是:三十道敕書、三十匹馬以及被任命為建州都督、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努爾哈赤以祖、父所遺之13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183]他打著替明廷戡亂的旗號,從攻打尼堪外蘭開始,經過5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女真5部。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 [184]萬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 [185]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 [186]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 [187]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建立佛阿拉城,開始成為女真人政治、軍事中心。 [197]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攻克完顏(王甲)城,消滅了建州女真的最後一個部落完顏部,至此統一建州女真。六月,努爾哈赤正式頒定國政,自稱“淑勒貝勒”。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清太祖努爾哈赤

 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與李成梁重新建立起關係。是年9月,在李成梁的保舉推薦下,明廷正式晉封努爾哈赤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龍虎將軍,成為建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282]萬曆十九年(1591年)正月,努爾哈赤開始揮師向東,攻取鴨綠江路。萬曆二十年(1592年)2月,日本進攻朝鮮發動“壬辰倭亂”,努爾哈赤請求明廷派他去朝鮮攻打日本。雖未獲準,但他卻贏得了明廷的信任。此後,努爾哈赤便以“保境安民”為由,對於不受自己節制的女真部落不停地進行討伐和征剿。同年,努爾哈赤髮妻佟佳·哈哈納扎青去世,努爾哈赤改回原名。到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鮮的6年間,明廷不斷將遼東的兵力調往朝鮮打日本 [283-284],無暇顧及遼東地區的女真人。而努爾哈赤則抓住這一發展良機,採取兩面政策,攻打松花江(海西江)流域的海西女真。

 因為海西女真勢力強大,難以迅速征服,努爾哈赤遂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當努爾哈赤率兵東向,征討長白山各部的時候,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布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向建州女真發動進攻。雙方戰於古勒山。古勒山之戰中,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敗九部聯軍,陣斬布寨,生擒烏拉部首領布佔泰,從而為其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 [189]是年末,又相繼征服珠舍里路和訥殷路,將長白山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597年,蒙古明安貝勒把女兒嫁給35歲的努爾哈赤,表示臣服於努爾哈赤。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連續進兵東海女真,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佔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亦紛紛歸附。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努爾哈赤從佛阿拉城遷都到赫圖阿拉。這是他從11歲離家後,第一次以一個王者的身份重歸故里。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停止嚮明廷進貢。明封閉互市二年,使女真大量馬匹無處可買,殃及人參也賣不出去,爛掉三十餘萬斤。為應對明廷封鎖,努爾哈赤苦心研究出曬乾法,使人參得以保存,價格倍增。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建州攻佔烏拉城,烏拉滅亡。對外擴張的同時,努爾哈赤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 [188]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33]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是努爾哈赤為建國做準備的最後一年。他最後一次派使臣赴京朝拜,表示對明廷的忠誠,並把孔子請到遼東,興建佛寺、道觀、文廟等七大廟宇,三年後全部竣工。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建元“天命”,國號“金”,史稱後金, [9]群臣上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190]自尊為天命皇帝。帝業由清太祖開創,所以清史中尊努爾哈赤為開國皇帝。 [273]後金國是滿族先人繼創建渤海國、金國之後建立的第三個地方自治政權。 [281]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誓師伐明。 [191]天命四年(1619年),明軍集結全國精銳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兵分四路進軍。 [192]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一帶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 [193]自此,明朝在東北的統治開始瓦解。又滅亡葉赫,至此海西女真被統一。 [194]

 八旗之鑲黃旗

 努爾哈赤建國時,東海“野人”還有一些部落未被征服。天命二年(1617年),努爾哈赤派兵四百,收撫沿海及海島諸部。天命三年(1618年),虎爾哈部首領率部眾一百戶來降,努爾哈赤厚予賞賜。未降各部相繼來附。各部俘降人戶,均被編入八旗。投附的部落,仍居原地,向後金納貢。《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四年(1619年)的情形說:“從明國以東到海濱,朝鮮以北,蒙古以南,操女真語的諸國(部),在那年都平定了。”(《滿文老檔》太祖朝卷十三)努爾哈赤征服女真諸部,得以全力來攻打明朝。 [267]

 後金在薩爾滸之戰後連下開原、鐵嶺。 [33]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 [195]幾年間席捲遼東七十餘城。 [35]同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奪取遼西重鎮廣寧。 [36]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往山海關而去。 [196]天命十年(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 [37]。1626年1月,努爾哈赤攻寧遠城不下,轉攻覺華島並破之 [285];同年四月,努爾哈赤率軍徵蒙古內喀爾喀五部 [286]。7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後病逝,終年68歲 [285]。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建立大清

 主詞條:皇太極新政、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丙子之役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建元“天聰”,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外部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皇太極逐步建立國家統治機構,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皇太極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33]

 對內,皇太極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皇太極繼位後頒佈《滿漢別居令》,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張,宣佈“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實行“編戶為民”政策, [198]下令將大多數漢民莊丁由莊田抽出,“分屯別居”。 [208]漢民由農奴恢復為民戶,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從而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逐漸得到緩和、安定。一改其父屠殺文人的政策,並於當年進行考試。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 [205-207]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制,設內三院、 [202]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 [212-213]

 清太宗皇太極

 對外,皇太極興兵攻打朝鮮。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嶽託、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 [199]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 [38] [200]皇太極也繼續實行攻打明朝的政策。天聰三年(1629年)至次年,皇太極在明朝關寧錦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施反間計除掉了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林丹汗是後金統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礙,因此,後金一方面努力爭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後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面積極準備大舉進攻。 [201] [204]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玉璽歸降後金。 [203]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211]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崇德元年(1636年)5月,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 [11]改年號為“崇德”, [39]尊為“寬溫仁聖皇帝”。 [210]同年,派兵攻打朝鮮。崇德二年(1637年),朝鮮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到盛京(瀋陽)為人質,朝鮮正式臣服清朝。 [33]皇太極稱帝時,黑龍江流域還有一些從事漁獵的部落,虎爾哈、瓦爾喀、索倫、達斡爾等散處在山河之間。早在天聰八年(1634年),精奇里江畔的達斡爾人巴爾達齊率部歸附後金。崇德四年(1639年),清朝派索海等出征。次年,大敗博木博果爾兵,攻克雅克薩城。崇德六年(1641年),又派錫特庫等出兵追擊,博木博果爾在奇洛臺(赤塔附近)被擒。索倫編入八旗,稱為“新滿洲”。在此期間,清兵又先後征服烏札拉、尼滿、阿庫裡等部。原來被稱為東海女真的部落均歸於清朝統治。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後,隨即派遣使臣去漠北喀爾喀蒙古的三大汗處議和。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車臣汗派遣衛徵喇嘛等六人,從者一百五十六人到盛京,叩見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年),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均遣使來清朝貢,並規定此後每年進貢白馬八匹、白駝一隻,稱為“九白之貢”。漠北蒙古(外蒙古)三汗由此成為清朝的藩部。 [268]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發動了松錦之戰。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親自坐鎮指揮。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將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209]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改元“順治”,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40]

 瀋陽故宮大政殿

 統一全國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 [41]遣使向多爾袞乞師討伐李自成。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大順軍, [218]李自成退出京師。 [219]五月二日,清軍進佔京師。 [220]多爾袞奏請福臨遷都京師。 [221]十月初一,在多爾袞率領的諸王以及滿、漢大臣的勸進下,順治帝福臨在南郊天壇祭天,然後再次即皇帝位於皇極門(今太和門),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 [222]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40] [223]此舉標誌著清王朝轉化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清朝定都北京後,南下剿滅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42]。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43]削平群雄、統一中國成為清朝統治者的新任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山海關關城

 順治二年(1645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 [214]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接著清軍立刻南下江南,攻滅南明弘光政權。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佔揚州。 [215]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 [224]於蕪湖擒獲弘光帝朱由崧,弘光政權滅亡。 [216]弘光政權被消滅後,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博洛為徵南大將軍,率部進攻浙、閩。 [226]朱以海逃亡海上,魯王政權亡。操縱隆武政權的鄭芝龍秘密降清。隆武帝朱聿鍵逃往江西汀州,清軍俘殺朱聿鍵,隆武政權亡,福建平定。 [227]

 當清軍佔領北京,開始向大順軍進攻時,張獻忠於當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控制四川。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擊敗漢中農民軍, [225]於十一月入川。後張獻忠被殺。接著,清軍分兵出擊,連破大西軍營130餘處,殺傷數萬人,佔領四川,大西政權亡。 [228]餘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轉入雲、貴地區繼續抗清。同時,李自成死後,大順軍餘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 [44]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昆明, [217]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徹底滅亡。 [43]

 清廷穩定之後,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 [230]順治帝提前親政。 [231]為加強皇權,順治帝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採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229]

 多爾袞

 步入盛世

 1661年,康熙帝玄燁即位。康熙初年,由滿族的四位大臣輔政。 [154]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擒拿擅權的大臣鰲拜,親理朝政。 [155]因為三藩割據嚴重影響國家統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吳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繼響應, [45] [141-142]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143]平定三藩之亂後,將臺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 [140]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與大陸歸為一統。 [139]

 康熙帝玄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愛琿,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清軍擊敗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侵略的野心。1689年,清朝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 [47]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均為中國的領土。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康熙帝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 [14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噶爾丹敗歸科布多,伺機而動。 [149]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爾喀與內蒙古的王公們會聚於多倫諾爾,史稱“多倫會盟”。此次會盟標誌著喀爾喀三部歸順清朝。 [152]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親征, [150]昭莫多之戰,清軍擊潰噶爾丹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 [151]康熙時期,清朝將喀爾喀蒙古併入版圖,為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奠定基礎。

 康熙帝親政後,著手強化皇權。他一方面勤於政務,舉行御門聽政; [144]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設立南書房,“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 [145]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強化了皇權。而且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康熙帝還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 [147]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46]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決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稅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新增人丁,不收丁稅, [146]即所謂“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樣丁稅額數便固定下來了,實現了地丁合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康熙南巡歸朝圖(局部)

 康熙時期,康熙帝重視籠絡漢人。康熙帝明確宣佈他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康熙帝曾舉辦博學鴻儒科,並去江寧祭拜明太祖孝陵,親臨曲阜拜謁孔廟。 [153]康熙帝還大興文治,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數理精蘊》《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承前啟後

 主詞條:清世宗改革

 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鬆弛,貪汙腐敗,已然成風。 [48]為此雍正帝訓諭各級文武官員,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嚴懲。 [172]雍正朝進行一系列政策,繼續強化專制主義君主權力。完善密摺制度,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密摺。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奏筆錄。 [179]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180]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 [173-174]雍正帝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取得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175]為此清朝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將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邊界。 [176]1729年,雍正帝以傅爾丹與嶽鍾琪兵分兩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 [177]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 [178]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稜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49]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促進農業生產,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了全國。 [181]之後,人口急劇增長。雍正帝廢除了賤籍,於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開豁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勤政親賢”殿

 在雲、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雍正帝全面實行“改土歸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同內地大體一樣。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盛極隆

 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第四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乾隆帝執政期間,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是在他統治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逐步落後世界的浪潮。

 乾隆帝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調動三萬大軍,分兩路進攻大金川。 [156-157]十四年(1749年),清軍進逼莎羅奔老巢勒烏圍,莎羅奔被迫乞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清政府最終平定大小金川。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 [161-163]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164-165]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鞏固中國西北邊防、開發邊陲作出了貢獻。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迴歸祖國的征途。 [166-167]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故土。土爾扈特部迴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貢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烏什酋長獻城降圖

 乾隆中期,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人口激增,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耕地面積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乾隆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表現在糧食產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由於興修了農田水利,並且採取了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的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168]乾隆帝十分重視文化,對社會上全部現存文獻進行整理,廣泛徵集圖書,不斷頒佈求書諭旨。完成了康熙下令開始編寫的《大清一統志》, [170]他又下令編成《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等。 [171]從1772年開始,清政府開始編纂《四庫全書》,經十年編成,系統地整理和保護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然而乾隆帝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割裂焚燬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 [50]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清政府的庫銀長期保存在六千萬兩以上,文化事業也很發達。時文治武功兼備、疆域空前遼闊、社會繁榮、文化發達,“康乾盛世”進入了全盛時期。 [169]

 乾隆朝晚期,安南阮氏對宗藩體制發起了挑戰, [158]清朝與安南之間爆發戰爭,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乾隆帝同意講和並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君主。 [159-160]清朝還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准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51]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 [52-53]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 [54]到18世紀末,清朝鼎盛進入尾聲,歐洲人出現負面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 [55-56]

 嘉道中衰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帝在執政中期以後,逐漸好大喜功,乾隆帝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57]政治日漸腐敗 [58]。乾隆帝晚年寵信和珅,導致和珅專權,貪贓枉法,嚴重破壞了吏治。乾隆中葉以後、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殘酷的封建剝削,將廣大農民逼向絕境。與啼飢號寒、無以為生的廣大農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預示著皇朝日漸衰落的命運。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後,農民起義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240]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起義。 [239]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義爆發, [238]至嘉慶元年(1796年)底平定。 [236]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爆發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 [235]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嘉慶九年(1804年),歷時九載, [237]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 [234]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 [57]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 [232]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 [241]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 [242]“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帝被迫下詔罪已。 [243]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同時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232]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