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牆先生 作品

253.【金湯花膠雞湯】【黑蒜冬筍燒去骨鴨掌】


 
  桌上其餘人的表情也不盡相同,不過大部分人臉上都十分滿足。

  畢竟是580塊一碗的雞湯,而且是六星級出品,水準自然不可能差到哪裡去。

  喝了幾口湯,李瀟感覺渾身上下都變得暖洋洋的,隨後他的視線就落在了湯中裡面的花膠和雞肉上面。

  長時間的燉煮,讓雞肉早已脫離了骨架和骨架完全分離了。

  魚膠白嫩肥碩,厚實又軟糯,入口的瞬間,整個世界都突然沉默,只剩下膠原蛋白在口腔中高歌起舞。

  魚膠經過幾個小時的頓時其中的味道已經完全釋放出來,吸收了大量的雞湯後,魚膠變得更加鮮甜。

  雞肉雖然已經煮爛,但是入口的瞬間感覺卻不是柴的,而是軟爛的。

  雞肉在燉煮的同時,吸收魚膠裡面釋放出去的膠原蛋白,讓原本的瘦肉,變得口感豐滿起來。

  雖然剛才的菜單上面,有著一整頁的花膠雞的滋補養顏功效,以及各種傳說。

  上面還詳細寫著使用了哪些珍貴的食材和配料,但是李瀟卻對此毫不關心,他唯一在意的就是這款湯好不好喝,雞湯鮮甜不鮮甜。

  就像找一個人結婚要考慮的並不是對方有沒有錢,家中有多少套房子,多少套商鋪,而是你愛的那個人,他是否愛你。

  “香,真香。”

  說話是謝兵在眾人吃到一半的時候,他碗中的雞湯早已喝完。

  看到這一幕,李瀟也忙開口問道

  “謝哥,還要不要再加一碗?”

  謝兵連忙擺手,當然也不是因為他客氣。

  580一萬的湯,他可從沒喝過。

  不過他雖然看著很魯莽,但卻不是什麼沒心眼的人。

  他也清楚,湯這種東西是很佔肚子的,一旦喝多了其他好東西可就吃不下了。

  這一道雞湯相當的美味,不愧是六星級料理店,無論是從雞的選材,花椒的選材以及烹調手法,以及火候上都相當的出色,看似簡簡單單的一道湯,味道卻好得讓人忍不住拍起手掌

  第2道菜很快就上來了。

  【陳皮鮑魚鬆露肉餅】

  這邊的所有菜品都是以客為單位的,所有菜品都是每人一份。

  肉餅安靜地躺在小瓷碟上,上面還安安靜靜地待著一小隻切了花刀的小鮑魚,鮑魚翻轉過身,表面朝上像是一朵盛開的菊花一樣。

  肉餅的顏色偏粉紅,中間還夾雜著很多黑褐色的顆粒,其中一些是黑松露碎,一些則是陳皮碎。

  兩者星羅棋佈地點綴在粉色的肉餅上面,肉餅下面還有一層淺金色的汁水,肉餅上面還撒了幾顆蔥花,外形相當不錯。

  用金色的叉子插起小鮑魚,把鮑魚放進嘴裡咀嚼了一下,李瀟的眼前頓時一亮。

  鮑魚濃郁的香氣充斥著口腔,像是突然就置身在海邊臉上,吹過一陣陣優雅舒服的海風。

  蒸煮鮑魚前鮑魚肉可能浸泡過一段時間的米酒,所以鮑魚肉裡面有著一股淡淡的米酒的清香,不但能去除腥味,還能給鮑魚肉增加一股米酒特有的香味。

  就連鮑魚肉上面也有星星點點的松露碎和陳皮碎,陳皮淡淡的回甘,以及屬於黑松露特有的濃香。

  讓原本單調的清蒸鮑魚口味變得豐富濃郁起來,而且層次感非常強烈。

  鮑魚的火候恰到好處,鮑魚肉很彈牙,但不會因為蒸煮得太久而變得太結實,導致難以咀嚼。

  勺子舀起一勺帶著金黃肉汁的肉餅,肉餅送入嘴裡,軟嫩的感覺瞬間就征服了李瀟的舌頭。

  肉餅和舌頭接觸的感覺很是奇妙,肉餅的纖維和肌肉完全被打碎,按理說肉餅會變得軟趴趴沒有一絲口感才對。

  這塊肉餅卻並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塊肉餅剁碎後經過反覆的摔打,而且廚師應該在肉餅中加入了少量的蛋清,所以在反覆摔打後肉餅的肉質產生了膠質感。

  吃下去不再是軟趴趴的,而是非常柔軟細膩,膠質和蛋白也讓口感變得微微地有些柔韌。

  這一道菜的製作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把三分肥七分瘦的五花肉完全剁碎。

  在剁碎後的五花肉泥中加入少許的蛋清以及各種調味料,撒入松露碎和陳皮碎不斷地攪拌。

  直到肉泥形成膠質之後就可以不斷地循環摔打,讓它的質地變硬。

  這樣的肉餅的口感就會變得滑潤細膩,但卻不會軟趴趴,反而會有少許的彈性。

  另外還要注意肉餅和鮑魚需要製作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在肉餅接近成熟的時候,再放入已經開好花刀的鮑魚並且再次撒上一層陳皮碎和松露碎就可以上桌了。

  肉餅吃到一半的時候門被敲響,隨後推開。

  進來的是蔡經理,蔡經理臉上帶著笑容,手上推著一個放著一瓶茅臺的小車。

  小車停在了李瀟的身邊,畢竟在蔡經理看來,雖然在座年紀最大的是丁春秋,但是顯然身份最高的卻是眼前這位20出頭的李瀟先生。

  他向著桌上的幾人微微躬身,隨後打開包裝拿出裡面的茅臺。

  蔡經理把茅臺展示到李瀟面前臉上帶著恭敬的神色:

  “這瓶茅臺已經經過15年的窖藏,麻煩李先生檢查一下有沒有問題?”

  說著把酒穩穩地放在了李瀟的面前,和酒一起放在他面前的還有一隻強光的手電筒。

  這強光手電是用來給客人檢查一下茅臺酒是否完好無損,畢竟新酒和老酒的價格差甚至能達到幾倍的程度,用新酒灌入老瓶子的事件實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