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秋分(一)(第2頁)
聽聞王家人前來,不少文人和附近的人家都趕來書院拜謝,還有農家人帶來了時令瓜菜或魚蝦螺蟹,強塞入王家車內。
這些感激謝意伴著魚蝦的鮮腥瓜菜的清甜,飄揚在金秋裡,蕩起的歲月微塵浮游著,在秋陽下泛著星星點點的碎亮光芒,橘子蹲坐在貞儀藕色的裙角邊,彷彿看到那些飛塵在午後的竹林前慢慢構出了老王頭的昔日背影。
想到老王頭病重時揮杖打翻符紙火盆時的模樣,橘子想,在此處做官的老王頭一定是鋒利倔強的。
但看到了貞儀和貓的老王頭,一定會收起鋒利,照例笑成一朵菊花。
橘子如此幻想著,只見那塵光幻影中的老人果真轉身笑著走了過來,橘子下意識地熟練壓低腦袋和耳朵,眯起眼睛,等待老人的撫摸。
清風拂過毛茸茸的貓頭,貓在心裡想,要是還能再見到老王頭就好了。
舉頭望月時,貞儀也在心裡這樣想。
這一年的八月,橘子跟著貞儀,在嘉應州過了個耳目一新的中秋節。
嘉應州的中秋吃食,除了團圓餅和螃蟹之外,還有香芋和炒螺,剛從地裡挖出來的香芋削了皮,拿來切成方正的小塊兒煮上香芋糖水,或直接蒸軟了蘸白糖吃,亦或是拿來煲上一鍋排骨,吃法十分多樣。
鮮螺除了炒,焯水之後還可以加了香葉薑片和豬骨小火提早熬煨上一整夜,醬汁浸得滿滿的,拿竹籤一挑,一吸,全是飽滿螺肉的鮮香氣,而無半點泥沙腥味。
白日裡,貞儀跟著趙家的女眷們學著扎樹燈,待到晚間便點亮掛在府門外。
夜晚就更熱鬧了,一串串長長的樹燈高掛,好似與月色相融接。
趙家的小姐們拉著貞儀去看燒瓦塔——所謂燒瓦塔,是指拿磚頭壘作空塔,底部留一火門,內裡置柴火等燒料,中秋當晚點燃。
火光將幾近兩人高的塔身燒得通紅,火煙升騰著,百姓們圍著瓦塔唱著豐收曲,亦或是月姐歌。
也有孩童拿碎磚碎瓦壘小塔燒之,燒到一半,但見舞火龍的隊伍經過,孩子們便紛紛起身去看火龍了。
舞火龍也是當地的中秋習俗之一,火龍以藤條編作龍筋,榕樹枝葉為龍身龍鱗,榕樹根鬚為龍鬚,再以竹燈為龍目,通體有數丈長,由七八名男子挑過頭頂,伴著鑼鼓聲邊走邊舞,所經之處百姓大多持香供拜,沿途熱鬧非凡。
如燒瓦塔與舞火龍,此類民俗活動的起源大多與戰時驅敵或驅蝗災有關,因百姓們嚮往著和平與豐收,才會一代代流傳下來。
貞儀對此類並非以愚眾謀利為目的的民俗活動並不排斥,反而是敬重的,她將這些見聞都仔細地寫在了手稿中。
接下來在嘉應州的日子裡,貞儀的“手賬”內容越來越豐富,除了民俗與美食,還有許多與好友們出遊的見聞。
貞儀交了許多朋友,還意外結識了一位名喚許燕珍的夫人,這位夫人原是安徽合肥人,是隨夫家來嘉應州探親的。
貞儀從前便聽說過許燕珍夫人的才名,她精通詩詞,且曾作詩為袁機夫人當初的遭遇鳴不平。
許燕珍與貞儀年歲相差許多,卻一見如故,十分投機,二人時常結伴出遊,以詩詞相和,直到許燕珍動身離開嘉應州,亦不忘與貞儀說定要書信往來。
說到書信,十一月裡,貞儀輾轉收到了錢與齡的來信,這封信是為“討債”來了——貞儀信守承諾還債,認認真真地給九英姐姐即將刊印的詩集作序。
這封回信送出去不久,貞儀卻陷入了一場忙亂中。
橘子不見了。
貞儀帶著桃兒找了又找,七八日下來,都沒能找見橘子,也未能等到橘子回來。
在貞儀的認知裡,橘子聰明有靈性,又向來很有自己的主意,且橘子這段時日也常外出,身後還經常跟著幾隻當地野貓,是早已熟悉周圍一帶的環境了,按說是不可能迷路的……想到許多壞的可能,貞儀擔心又慌亂。
王錫琛思忖再三,安慰女兒:“貓犬之類,將要老死時多會離開主人家身邊,尋無人處離去,以免被人食肉……橘子能活到這般年歲,已是很少見了,終究是要有此一別的。”
他不安慰還好,如此一說,貞儀待愣了片刻後,眼睛一紅,嘴巴一癟,倏地轉身跑開,回房獨自哭了起來,飯也不肯吃了。
又等了十來日,仍不見橘子回來,貞儀每每夜中醒來,待稍稍回神,總會立刻盈滿眼淚。
日漸失去希望的貞儀甚至開始相信父親的那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