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成長
“唔該藉藉,唔該藉藉……”(借過一下)
沙河南城服裝批發市場的擁擠過道里,楊守安推著板車在人流中閃轉騰挪,精確地找到相熟的檔口,把車子往門口一橫,隨後搬下一個箱子,直接放到老闆面前的桌上。
“老徐,新樣品都給你放這了啊,一共十件,看中了哪款直接電話下單,還是包工包料,二十四小時內發貨。”
都是長期的合作伙伴,徐老闆對這套流程已經是輕車熟路,他連屁股都沒從椅子上挪動一下,只是默默地豎了個大拇指,便目送楊守安風風火火地趕往下一個檔口。
自從接過製衣廠一部分市場營銷的活後,楊守安就從車間裡的幕後崗位轉向了臺前。
起初他只是跟著張叔跑到康樂橋的西側大街豎塊黑板,像村裡絕大多數製衣廠一般,用粉筆寫上“誠招客戶”的字樣;或者就是去廣州幾個大型的服裝批發市場,拜訪一些過去的老主顧,送上一點時令水果,以此來維繫感情。
頭腦聰明靈活,之前又有在西湖路擺攤的經驗,所以楊守安沒花多少時間就把這套銷售體系上的各個環節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同時也發現了其中的諸多弊病。
康樂村傳統的銷售模式可以簡單地概括為“靠天吃飯”,製衣廠能不能找到客戶基本全憑那塊黑板上的“廣告”以及當天的運氣。
而這些客戶基本都是來自廣州各大服裝批發市場的商販,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審美和近期的市場熱點來確定衣服的款式,然後拿著草圖、雜誌的照片甚至是正品大牌的成衣找到康樂村的打板廠,待樣板完成就可以前往康樂橋西側的大街上尋找合適的代工了。
康樂村裡大大小小的製衣廠有超過六千家,除了像萊爾、宏興這樣成規模的大廠外,其他製衣廠的工藝水平其實都差不了太多,想要吸引客戶只能在成衣速度和服務細節上做文章。
講價談妥,製衣廠會張羅著帶客戶去隔壁的中大布匹城採購原材料,每家廠子大多有自己“御用”的供應商,下單和運貨幾乎可以同時進行,往往人都還沒回來,一捆捆布匹已經送到廠裡了。
之後便是車位全開,工人們連班作業,像楊守安所在的這間廠子,只要不是特別量大的訂單,都能保證二十四小時內交貨,這就是康樂速度。
這種傳統的傳銷模式的確有其“短平快”的優點,也因此締造了康樂村巔峰時期的輝煌,但隨著從業者的不斷湧入,市場的競爭呈現出了白熱化的趨勢,對於很多製衣廠來說,不要說拓展新的客戶來源,保持住原有的訂單不流失已經是難上加難。
這幾乎是個“死結”,能力強如老雷、張叔都未曾想出什麼好的解決辦法,他們這一輩的人勤勞有餘,但往往缺乏一份打破陳規的膽量和勇氣。
但楊守安不同,大山裡的童年和初到廣州時的經歷練就了他極為強大的心理素質,做事情果斷幹練,還總會冒出些“新奇”的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