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TICH 作品

第三十二章 成長(第2頁)

 而老雷也的確當得起伯樂之名,不斷鼓勵楊守安放開手腳大膽去幹。

 這老頭家底豐厚,根本就不在意一家制衣廠的得失,這無疑賦予了楊守安巨大的成長空間。

 加之慕慧嫻這個幕後“軍師”的出謀劃策,當時間來到2004年的時候,這家原本毫不起眼的小製衣廠在規模上已經較一年前擴大了數倍有餘。

 要說製衣廠的成名之戰,那肯定是成為沙河南城服裝市場超過一百家檔口總代理的“封神”手筆,這在當時的廣州服裝批發行業裡引發了大震動,標誌著一種全新商業模式的出現。

 楊守安所提出的“一條龍服務模式”囊括了服裝商販從選款到成衣銷售的每一個環節。

 首先便是服裝樣式的選擇,這算是最難的部分,畢竟服裝審美因人而異,不同的地區還有各自的偏好,比如香港的時興款在珠三角十分吃香,但對於主要銷往中原地區的商販來說就過於新潮,很難打開市場;再比如部分做外貿單子的檔口,更加註重服飾的功能和性價比,同時還要兼顧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正是基於服飾行業這種“眾口難調”的客觀現象,幾乎所有負責代工的製衣廠都不會參與客戶對衣服樣式的選擇,說白了就是你讓我做啥就做啥,至於成衣出來好不好看,與我無關。

 但楊守安卻顛覆了這條行業“鐵律”,他摒棄了市場上對於大牌正品服飾的“抄襲”之風,而是轉而從以原創設計為主的十三行服裝市場和沙河萬佳商場尋找靈感。

 每兩週挑選出十件風

格與受眾群體迥異的“推薦款式”,並且直接做出成衣,送往南城的各家合作檔口供那裡的老闆們挑選。

 為了避免自家客戶拿到的成衣會過於雷同的弊端,楊守安提供的這些基礎款式還支持個性化的“升級”,老闆們可以根據最終的銷售地區和消費群體做出包括色彩、配飾、鬆緊等方面的多項改動。

 當設計方案最終定稿後,檔口老闆們不需要再像從前那樣自己親赴康樂村,而是坐在店裡喝喝茶,就會有張叔聯繫好的供應商直接登門,各種面料都被裁切成小塊,整理成一本厚厚的本子任其選擇。

 款式和布料搞定,剩下來的就是製衣廠的強項,楊守安做過車間裡幾乎所有的崗位,對於哪個環節需要優化,哪條規矩需要廢除有著自己的見解,在張叔和老雷的全力支持下,他推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原有人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硬生生將廠子的效能提升了三四倍。

 從客戶電話下單,到最終款式定版,再到原材料選擇,最後成衣交付,整個過程都會在一天內完成,雖然價格不是整個康樂村最低的,但不管是衣服的質量還是最後檔口老闆們的銷售結果反饋,都證明了楊守安這套模式的正確性。

 而此時的他,不過才剛剛過完20歲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