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第3頁)

 在他看來上國官員不乏酒囊飯袋,但總體水平比他的祖國還是要高出好幾個檔次,想要救深處危難之中的祖國,就只能向上國求助。

 今天中午的時候他在禮部碰了一鼻子灰,大明的官員收了禮品卻不幫他說話,極度鬱悶之下他才和同僚們跑出來借酒澆愁。

 朝鮮遇到的麻煩說穿了也是來自於後金。

 自明朝丟掉了遼陽後,數以千計的明軍殘部敗退到鴨綠江畔,他們在數次向朝鮮王廷求援無果之後,不得已開始搶奪邊民的物資。

 而國王李琿的態度明顯是首鼠兩端,一方面向努爾哈赤的使者保證絕不向明軍提供任何幫助,一方面又派使臣來明朝討封。

 這裡需要稍微詳細介紹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琿雖然在實際行使國王的權力,但他的地位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主要原因是明朝有許多大臣都認為他沒資格繼承王位,特別是東林黨。

 當初日本侵略朝鮮時,既非長子又非嫡出的李琿臨危受命“權授國事”,帶領朝鮮軍民反抗日軍,可在日軍撤退後,時任國王李昖又不想傳位給他了。

 後來李昖暴斃,李琿終於即位,怎料明朝這邊的國本之爭正鬧得不可開交,朝臣們又豈會同意藩屬國開“立次子”的壞頭,那不是給萬曆老兒留把柄嗎?

 結果李琿只能一次又一次派使臣求封,來回折騰了一年多才拿到手續,期間光是賄賂明朝官員就花了數萬兩銀子。

 不難想象他對明朝的積怨有多深?

 但事情到這兒還沒完,今年六月,慶尚道儒生跑到北京來遊說明朝官員,意圖將李琿趕下臺,把本已逐漸平靜的朝鮮朝堂又攪得亂七八糟。

 李植此次來北京就是替李琿來尋求支持的,以鴨綠江邊的數千明軍殘部和十餘萬逃難的明朝百姓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