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第3頁)

打聽清楚了明朝在遼東的窘狀:

 雖說明軍在西平堡之戰中重創女真鐵騎,可短期內還沒有能力收復遼陽三鎮,也就救不了逃散至鴨綠江邊的數千明軍和十多萬遼東百姓。

 且不說這十幾萬人對大明多少還有一點忠心,他們只要不歸順後金,就是對朝廷最大的幫助,不僅減少了後金的人力資源,還能牽制一部分後金的軍隊。

 其實朝廷在四月初的時候就派人給朝鮮送去了求援信,可國王李琿一是害怕刺激到努爾哈赤,二是記恨東林黨人當初對他的刁難,便以各種理由進行搪塞,拒絕對明軍和難民施以援手。

 然而大北派權臣李爾瞻堅決要求站在明朝一邊,迫使李琿不得不啟用西人派領袖李廷龜接手與明朝的外交事宜,結果李廷龜暗中唆使慶尚道儒生鬧事,準備藉此將李爾瞻趕下臺。

 可人算不如天算,慶尚道儒生真正的背後勢力是仁穆大妃,而仁穆大妃的死敵則是國王李琿,自此朝鮮的政壇鬥爭逐漸失去控制。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上述幾人的關係和政治立場:

 大北派權臣李爾瞻是國王李琿的鐵桿心腹,同時又堅持援明抗金的策略。

 西人派領袖李廷龜是李爾瞻的政敵,因此主張在明朝與後金之間保持中立。

 仁穆大妃是李琿的繼母,從1613年起被李琿幽禁,距今已有八年,她與李廷龜是政治盟友。

 但她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全靠萬曆給她冊封了誥命,李琿不敢公然賜死明朝的誥命夫人,便只能將其幽禁起來。

 怎麼樣?夠不夠複雜?

 呵呵,這還不算什麼。

 李植是被李廷龜派往明朝出使的使節,政治立場本該與李廷龜和仁穆大妃一致,可世子李祬對他又有救命之恩,所以他要不計一切代價向朝廷討要蟒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