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第2頁)

 朝鮮邊境上的明軍殘部還拖得起嗎?再拖下去他們除了向後金投降以外別無生路,難道大明朝廷真的想看到這種情況發生?

 平安道的兩座官倉裡囤積了整整四十萬石軍糧,把這些軍糧運到明軍手裡至少要花四五天時間,即便他現在啟程回國,也不一定能趕在下雪前完成救援工作。

 再則世子也等不起了。

 平壤的王城內聚集了數以百計的慶尚道儒生,其中還有許多更是成均館裡的學子,他們代表了朝鮮的精英知識分子,幾乎壟斷了全國的輿論。(朝鮮的成均館類似於明朝的國子監,其學生可以直接出仕為官,朝鮮的中央官員有半數以上都來自於成均館。)

 這些儒生正在利用明朝的宗法制度來質疑國王和世子的合法地位,並且已獲得了許多官員的認可,此種情形若再惡化下去,王族旁枝便可名正言順的奪權篡位,後果不堪設想。

 而今唯有大明的皇帝和朝廷可以幫世子正名,畢竟宗主國擁有意識形態問題的最終解釋權,朝鮮的儒生就算鬧得再厲害,也不敢自稱比大明的鴻儒更懂孔孟之道吧?

 這才是打擊國內反對派的釜底抽薪之法,一招即可平復所有輿論。

 想要請大明朝廷幫忙,只有救援邊境上的明軍這一條辦法,可一旦錯過了這個冬天,明軍都投降了後金,那國王和世子還有什麼籌碼跟明朝談判?

 明軍亟待救援,但國王李琿更著急,對他而言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棋局,如果落敗就意味著萬劫不復。

 米市口只是京城內一條不起眼的小巷,那扇紅漆斑駁的木門也與尋常百姓家無異,可它卻是朝鮮王權的生死之門。

 站在門外的滋味不好受,李植哀傷的抬起頭,默默的朝東邊天際望去,他想起了世子為他送行的畫面。

 那還是在初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世子為了避人耳目,專程跑到王城外的驛道旁等候。

 他沒敢下車,只是遠遠的與世子對視,雖然看不清彼此的表情神態,但完全能體會到對方的心情。

 世子在朝中沒有根基,全靠父王的庇護才能勉強站穩腳跟,未來想要順利即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