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陳元英
第八十七章 陳元英
趙朗把許貫忠叫來,把平底沙船的營造圖紙交給了他,按對李俊的那一套說詞也對許貫忠說了一遍,由他負責監督廂軍那一邊的二十艘平底沙船的建造。許貫忠看著那些圖紙,讚歎師尊學究天人之學識,心裡對又掌握了一門絕學興奮不已。
休息了兩天,趙朗又空閒了起來,盤算著既然決定製造滑膛炮,那就趁現在方臘還沒作亂,先把這玩意兒搗鼓出來,裝在船上,待那方臘來犯時,揍得他哭爹喊娘。
造炮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涉及到材料學與理論力學,對於趙朗這個900多年後的物理學霸來說,說難不難,說易卻不易。理論他有,但在這宋代,卻沒人才,沒技術,沒鋼材,要啥沒啥,所有事情都要從頭來,萬事也是開頭難吶,好象不知從何下手,一時頭緒凌亂。
思忖了良久,趙朗決定先從材料入手。歷史上第一門大炮是青銅炮,原因是青銅可塑性高,承壓力也高,但趙朗棄用青銅作為材料,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北宋缺銅,人們都喜歡把銅錢藏地窯裡去了,造成市面上的銅錢流通緊張,用銅材制炮成本太大;二者是銅炮由於其材料的特性,炮膛要很厚才能不炸膛,那就比鋼炮重很多,不利於運輸和安裝。
他認真地回憶無縫鋼管的鋼材質中的碳元素與硅元素含量。火炮的炮管材料他沒有研究過,因而他的頭腦信息中沒有這一方面的資料,但他有無縫鋼管的鋼材資料呀,以黑火藥爆炸力來說,用後世的無縫鋼管標準來作為鑄造滑膛炮的鋼材應是綽綽有餘。
控制碳含量與硅含量,就可以提高鋼材的強度、塑性與韌性,使其能承受住炮膛所受的巨大壓力。根據資料,無縫鋼材的含碳量應不超過0.22%,以0.15%到0.22%為最佳,含硅量則在0.15%到0.3%之間,用吹氧法加硅晶體攪拌,多試驗幾次,應可煉出合格的鋼材,最大的難題是沒有測量工具,只能靠經驗。鐵器作坊的管事陳元英是個善於鑽研之人,希望他能儘快煉出合格的鋼材。
至於鑄炮法,作為在米國留學與工作的物理高材生,趙朗當然知道托馬斯.j.羅德曼的“內模灌水冷卻鑄造法”。在1860年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美聯邦陸軍少校托馬斯.j.羅德曼發明,故又稱羅德曼法。其方法本身非常簡單,實際上是把鑄造炮管時,用來作炮管內模的鐵模具換成空心的,中間加上冷卻水管道,然後往裡面注冷卻水就行了。當然這冷卻水管道必須要作成可循環樣式來保證內膜溫度穩定,譬如採用u型管模式從裡面開始注水,這樣持續循環冷卻,適當的控制水循環速度。羅德曼用了10年時間實驗論證出科學合理的技術參數,使這種“內模水冷技術”可以大幅降低火炮尤其是大口徑火炮鑄造時的廢品率,並一舉將炮管壽命提升五倍之多。這項技術及參數,趙朗都曾瀏覽過,因此他腦中的資料庫裡就有了這個羅德曼的“內模灌水冷卻鑄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