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峨眉山感悟(第3頁)
翌日,趙朗隨著一群遊人,從峨眉山南麓沿山道逐級登山。這宋徽宗時代,道教昌盛,每日裡道教信徒上山尋道,山道中行人絡繹不絕。趙朗就夾在這些上尋道的信徒和一些遊客之中,悠閒上山。峨眉山秀麗的自然風光展現在眼前,舉目望去,山脈綿亙曲折、千巖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讓趙朗大飽眼福。
看著那山風側吹瀑布,卷著水霧四處飄拂,趙朗心下又有感悟,這力道千變萬化,率性而為,又隨遇而安,自己在力的運用方面可適當模仿,以勢為力,又以力為勢,勢轉力,又力轉勢,如此循環,則生生不息,渾圓如意。
這一路的觀賞,一路的感悟,趙朗自感收穫甚大,力道運用又升了一個小境界。
趙朗沒去參觀道觀,直接問了道路,走向了普賢寺。這普賢寺有一尊普賢騎白象銅像,這銅像在後世非常出名,趙朗曾去參觀過,印象中那鋼像有多處被焚燒的痕跡,據說是元代之後,普賢寺曾多次被燒,唯這尊普賢騎象銅像能完整保存下來。
據歷史記載,這尊普賢騎象銅像乃北宋興軒四年(979年)鑄成,當時的住持茂真和尚奉詔入朝,受到了太宋趙光義的嘉譽,派大夫張仁瓚攜黃金三千兩隨茂真回成都,購三十萬斤銅,鑄成這普賢騎白象銅像。
此時離這尊普賢騎象銅像鑄成之時才四十年,趙朗當然要去看看。
憑著記憶,不一會,趙朗便到了普賢寺,進了寺門,抬頭便見到了那尊普賢騎象銅像。普賢端坐在象背蓮臺之上,頭戴金冠,手執如意,體態豐潤,神情安詳。象為白色,目測約有八米高,雙目炯炯有神,栩栩如生。塑像比例勻稱,造型優美,是宋代鑄造藝術的典型代表。趙朗讚歎,這才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啊!
一路行,一路觀賞古建築,好不快活。
趙朗看得心生自豪,對於傳統的文化,他略有研究,格物門裡的人也投其所好,凡是遇見有古董或是精緻典雅之物,不論書畫、瓷器、玉器雕刻都購置一些,讓其觀賞。趙朗堅持從自己的收益中支付,兩年下來,在江心島積累了不少,見得多了,鑑賞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趙取出十張一百貫的交子,交給寺中知客僧,在知客僧驚愕的神情中出了寺門,向萬佛頂走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