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芙老師888 作品

第363章 安陵容進京(第2頁)

“番茄”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元王禎王禎農書,但指的是茄子的一個品種,跟西紅柿無關。首次明確用“西紅柿”指“toato”的是張德彝的航海述奇1868,而指“toato”的“番茄”一詞則首次出現於英人傅蘭雅johnfryer,18391928在上海創辦的中國最早的自然科學期刊格致彙編1876,兩者相距還不到10年,因此可以說它們幾乎是同時產生的新詞,只不過地域不同,一個在京畿地區,一個在上海地區。此外,儘管“番茄”一詞產生於上海地區,但仍屬共同語的範疇,而非方言詞。在現代漢語中,“番茄”為書面語,優勢詞形除了“番茄”還有“西紅柿”和“洋柿子”,“蕃茄”為異體字寫法,草字頭的“蕃茄”在除了中國以外的華人地區中都非常常見。番茄的“番”這個字源自其外來之義,同番石榴、番麥等,亦作草字頭的“蕃”,換言之番茄的意思就是“外來的茄子”,西紅柿的意思則是“西方來的紅色柿子”,但這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分類。值得注意的是,西紅柿並非柿子學名:diospyroskakithunb.。同樣情況出現在的“土豆”及“地瓜”身上。“番茄”是隨著五口通商1842而新生的叫法,屬於晚清植物學家在接觸西學後的知識創造,主要通行於廣大的南方地區。“西紅柿”則是同時期產生於京畿地區的新詞,湘贛閩地區晚近引種西紅柿後也接受了這種說法。“洋柿子”是晚清時期東北地區從俄羅斯引種西紅柿時興起的叫法,在北方地區頗成勢力,亦有種種變異。漢語方言中,番茄叫法眾多。漢語方言地圖集LACd詞彙卷022圖“西紅柿”描寫了930個漢語方言點的番茄詞形及其地理分佈,並把930個漢語方言點西紅柿的說法歸為5大類65小類後重分為7大類58小類。例如:在天津,番茄被稱作“火柿子”。在中國澳門,過去人們會將番茄稱作“大孖地”,來源於葡語“toate”。少數中國臺灣北部人將番茄稱作“臭柿仔”。此外,閩臺地區的“柑仔得”、“柑仔蜜”也頗值得注意,它們是菲律賓他加祿語“kaatis”的音譯及流變。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