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壯志難酬(第2頁)
「陛下,今河北制置使王彥統八字軍渡河,勢如破竹;丁進等數萬眾願守護京城,岳飛願扈從還闕,即渡河剿敵;翟
進等兵十萬,亦誓死力戰。臣聞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今上皇所御龍德宮儼然如舊,惟淵聖皇帝未有宮室,望改修寶籙宮,以為迎奉之所,使天下知孝於父,弟於兄,是以身教也。
陛下若此時還京,則眾心翕然,何敵國之足憂乎?北方義軍如梁興、王荀、李彥仙等,已在戰場立功;東路定海郡主方夢華率舟山軍直驅遼東,攻金虜所必救。此天賜良機,萬不可失!」
趙構看罷,陷入沉思。黃潛善與汪伯彥站於一旁,面色複雜。黃潛善說道:「宗公之言雖善,但金軍未退,陛下此時還京,是否有失穩妥?」汪伯彥亦附和:「京師近金虜兵鋒,恐難長守。陛下當以江南為根本,再圖恢復之計。」
趙構卻揮手道:「朕識宗澤忠義,知其言非虛。且朕之弟信王趙榛尚在河北聚眾,北方義軍響應者眾,豈能以私慮阻大義?」當即降詔擇日還汴京,並命宗澤全權督辦京師修繕與防務。
與此同時,王彥率八字軍萬餘人進駐滑州沙店。此地毗鄰黃河,既可為京師屏障,又利於聯絡北方義軍。王彥到達後,即召見附近義軍首領,分兵防守要害,同時修繕城寨,儲備糧草。
八字軍將士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軍容整齊,士氣高昂。滑州百姓見此,紛紛送糧送衣,為義軍助力。一時間,沙店成為中原抗金力量的重要集結點。
宗澤聞報,大喜過望,召集幕僚道:「京師有八字軍為屏障,百姓可安,陛下還京指日可待。吾輩當竭力相佐,不負復國之志!」
北方的戰火雖未平息,但在宗澤、王彥等人的努力下,中原的復興之光,已然初現曙光。
正午時分,宗澤召集幕僚與諸將議事,神色凝重。書案上攤開的戰地圖縱橫勾畫,各路兵馬的進軍路線清晰可見。他指著滑州方向說道:「王彥兵強馬壯,可自滑州渡河,攻懷衛浚相四州,直取中州腹地;王再興從鄭州護佑鞏義皇陵;馬擴則引兵北上洺州、趙州、真定府;楊進、王善、丁進、李貴等頭領分路進發,以山寨義民為內應。如此,則金虜南下之路必斷,兩河人心大定。」
幕僚中一人問道:「留守大人,此策雖善,然若金軍重兵反撲,我等如何應對?」
宗澤肅然道:「金人連年用兵,銳氣已挫;今河北、山西義民響應者不下百萬。再有契丹漢兒之助,金軍雖多亦不足為慮。此乃天賜良機,不可坐失!」
說罷,他轉身提筆,親自草擬奏疏呈趙構,字字鏗鏘:
臣宗澤言:
老臣自留守京師,夙夜匪懈,經畫軍旅。今敵勢窮蹙,可以進兵。臣欲乘暑月之利,遣王彥自滑州渡河,取懷衛浚相等州,王再興護鞏義皇陵,馬擴北取趙州、真定,楊進、丁進等分路進發。既渡河,則山寨忠義之民相應者必多,契丹漢兒亦同仇敵愾。
乞朝廷遣使立契丹天祚之後,講尋舊好,以結其心。又請遣知幾博辯之士,西使西夏,東使高麗,喻以禍福。兩國素蒙我宋厚恩,必出助兵,共掃虜寇。此則兩河可安,二聖可迴鑾,中興大業可成矣。願陛下早降回鑾之詔,以系天下之心。臣當躬冒矢石,為諸將先,雖萬死不辭!
宗澤奏疏入江陵行在,趙構披閱後,神色複雜,嘆道:「宗公忠勇,志在恢復,誠為棟樑之臣。」然而,黃潛善與汪伯彥聞疏大驚,急入朝堂諫阻。
黃潛善躬身奏道:「陛下,宗澤所請雖美,然恐涉冒進。北方兵力不足,宗公徒託之於山寨烏合之眾,恐難成大事。且兩河之地接近金虜,其反撲未可輕視。」
汪伯彥亦附和道:「宗澤倚重契丹,恐非良策。契丹與金虜雖有仇隙,但狼子野心,焉知其不乘我之危?且宗公以鞏義為皇陵所在,欲發大軍護衛,恐失輕重,貽誤中興之機。」
趙構聞言猶豫,問道:「若不迴鑾京師,朕當如何穩定民心?」
黃潛善勸道:「京師雖為根本,然敵勢未衰,迴鑾恐生動搖。不如依江南為基,再圖恢復。」趙構頷首,終以「不急於迴鑾」答覆宗澤。
消息傳回汴京,宗澤接詔後默然良久。他身旁的幕僚試探問道:「留守大人,朝廷未允,還請節哀順變。」
宗澤長嘆一聲,目光深遠:「吾志不得伸矣!朝廷利害不分,妄以穩重為計。兩河義民歸心如潮,而今無大軍統領,恐成散沙。契丹金虜本仇,自可為助力,奈何視之如寇?唉,天下人心將歸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