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壯志難酬(第3頁)
說罷,他目注北方,彷彿透過重重煙塵,仍見河山破碎,百姓流離,嘆息聲中夾雜著悲憤與無奈。
宗澤雖身處一隅,依然日夜不
懈操練兵馬,接濟義軍,冀以微力支撐中原。而他的願望,卻因奸佞的梗阻與朝廷的遲疑,被一次次擱淺在風雨飄搖的國運之間。
王彥自汴京啟程,帶領親兵數百奔赴江陵行在。他身著戎裝,戰馬披風,面上雖風塵僕僕,然神情堅毅,目光如炬。抵達行在城門前,他令親兵暫駐,僅率數人入城面見宰輔。
行在樞密院內,宰相黃潛善與汪伯彥端坐堂上,範瓊亦在側侍立。王彥拱手施禮後,不待坐定,便朗聲說道:
「彥率八字軍於河北苦戰兩年,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明志,未曾稍懈。兩河之地,義民聞風而起,翟進、王荀、馬擴、李彥仙等山寨英雄聯絡二十餘萬眾,聲勢浩大。今正是乘勝北上,收復失地之時!臣請朝廷大舉北伐,迎回二聖,以安社稷,慰蒼生!」
言辭懇切,聲震堂宇。
黃潛善冷笑道:「兩河山寨義軍雖有百萬之眾,然不過烏合之師,如何堪與金虜決戰?王統制此番前來,莫非意在借兩河之民兵逼宮不成?」
王彥聽聞此言,怒不可遏,挺身直言:「河北義軍不惜拋家捨命,拼死抗金,乃我大宋赤膽忠心之民!若非朝廷數次掣肘,渡河北伐早已功成!如今宰相竟以烏合之眾斥之,如何對得起忠義之士的鮮血?!」
汪伯彥眉頭一皺,厲聲道:「王統制慎言!此乃朝廷大計,豈容一介武夫妄議?你雖苦戰有功,卻不得不承認,兩河一地勢孤兵寡,渡河北伐恐成冒進之舉。朝廷用人,須審慎而行。」
王彥拳頭緊攥,恨意上湧:「兩河百姓翹首以盼王師北伐,義軍忠魂所向!若大宋繼續按兵不動,不待金虜來攻,這天下先要亡在這般庸政之手!」
範瓊在旁冷笑插話:「王統制言辭如此激烈,難免讓人懷疑居心。朝廷尚未指責你擅自起兵聚眾,已是恩寬,何故反以忠臣自居?」
黃潛善揮袖,厲聲道:「既然王統制如此執意抗金,不如將八字軍移交給範統制指揮,任其南北調度;而王彥,朝廷素知你勇武忠誠,特授武翼郎、閣門宣贊舍人,差充御營平寇統領,以昭寵榮。」
王彥一聽,臉色頓變。他冷笑一聲,道:「原來如此!所謂‘寵榮’,不過是奪我兵權罷了!範瓊乃投降派逆臣,何德何能統領八字軍?黃相公此舉,莫非真要使我抗金之師化為賊寇?」
堂內氣氛驟然冰冷,汪伯彥怒斥道:「王彥,你目無朝廷,敢以此言抗命!再不收斂,休怪本相治你不臣之罪!」
王彥仰天大笑:「好,好!如今奸臣當道,忠臣被逐。王某一心報國,卻被如此對待!若朝廷偏信讒言,容忍降賊掌權,我又何臉面留於行在?!」
王彥言罷,摘下佩刀置於案前,朗聲道:「臣乞請交官歸家,從此隱身山野,不再問國事。」
黃潛善冷冷點頭:「王統制既有歸隱之志,朝廷自當准奏。」
王彥歸府後,將親兵遣散,未作停留,即刻離開江陵行在。他佇立江邊,遙望北方,低聲喃喃:「兩河忠義皆為蒼生,而今忠良難伸,奸佞得勢,何以天下為心!」
一旁的親隨問道:「都統,八字軍何去何從?」
王彥沉聲道:「義軍忠心未改,只可惜朝廷視其為寇。此時若有所行,恐引來不測之禍。你等回滑州,告知兄弟們謹慎行事,不可輕舉妄動。我自會另尋抗金之道。」
江水滔滔東去,載不動王彥滿腹悲憤與不甘。數日後,江陵行在傳來消息:八字軍被收編,範瓊接管後改弦易轍用來清剿綠林山寨,致使義軍傷亡慘重,河北民眾怨聲載道。而忠義之士見大宋王朝如此待人,心中憤懣,北方抗金的火焰亦因此黯淡幾分。
王彥立於江邊,默默注視江水,目光中卻燃起復仇的怒焰。山河雖破,忠義不死,王彥已決心,他的抗金之路,絕不會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