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野魚 作品

第252章 最年輕的船王(第2頁)

 因為貨輪越大,那在碼頭人工卸貨裝貨的時間就越長,這對於碼頭或者船東都是不可接受的時間損失。

 而大宗商品(礦石、糧食等)的貨輪、油輪,以及未來的集裝箱貨輪,都是可以做的很大的,5萬噸、十萬噸乃至更高,因為這些商品,是有著可以快速上下船的方法,不依賴緩慢的人工搬運。

 比如船王董浩雲,在1959年就在日本下訂了10萬噸級別的油輪,而這前後,也還有不少艘超過5萬噸級別的油輪、大型貨輪等等,因此在噸位上自然遠超過楊文東了。

 鄭玉華跟著說道:“油輪生意比較難接,一般都是有經驗的船隊才能成功,我們長興船運還是太年輕了點。

 等這一次24艘貨輪整合完畢,那下一次,我們就可以嘗試訂購油輪了。”

 “嗯,我也是這麼想的。”楊文東同意說道。

 石油的運輸生意,肯定是要做的,這時航運行業最賺錢的市場,特別是等到67年中東危機爆發之後,據說一艘大型油輪,一年左右就能回本。

 甚至連

怡和集團,都想拿怡和大廈(70年代初香港最高大廈)與包玉岡換一艘20萬噸油輪,卻被後者拒絕了;這件事也成為了包玉岡一輩子的後悔。

 只是運油的風險要高不少,因為一旦出事,哪怕有保險公司,背後的船東也是九死一生,因此,這個行業內部就非常謹慎。

 而楊文東出於風險的考慮,也不會在剛剛創業初期經驗還不足的時候就接運油這種生意,等以後團隊更強大了,再考慮這個事。

 “買油輪以後再考慮。”秦志業又說道:“但我們還是可以用這個標題來吸引人的,反正也不存在欺騙的說法;

 東方日報的第一天發售,就是需要一些震撼的標題,才能一炮而紅啊。”

 楊文東想了想,問:“第一天這樣做的確有效果,那後面怎麼辦?你不可能天天都能這樣吧?”秦志業點頭說道:“是不能,但楊生不要忘了,我們的價位很便宜,其他內容質量也不差,缺的就是一個讓大量市民購買的機會;

 只要他們購買了,覺得內容可以,加上價格很便宜,我想他們中肯定有不少人會繼續購買的。”

 “嗯。”楊文東同意這個觀點,好的產品一旦曝光之後,總會留住一波消費者的,這是商業鐵律。

 這時,鄭玉華問道:“秦生,這東方日報的價格,多少?”

 “3毛錢。”秦志業回答說道。

 “3毛?這基本上也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價格了吧?”鄭玉華好奇問道:“這樣能賺錢嗎?”

 楊文東搖搖頭說道:“保持微利還是可以的,我也不打算指望這個報紙能賺多少錢。”

 香港最賺錢的報社,一年的利潤,都比不過長興地產開發的一個小區。

 他要的,是足夠的銷量,加上遍佈全港的記者團隊,這樣一來,在需要的時候,他可以隨時知道香港社會上的動靜,以及將自己需要讓社會知道的信息傳遞到社會上去。

 特別是63年的旱災,這些事情,自己掌握了喉舌,那就可以儘量避免整個社會的很多損失。

 秦志業也說道:“對,要不是考慮到不好惡性競爭來得罪其他同行,我們還能賣的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