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寫論文的一點細節
“今天我講的,其實是我在大三下學期開設的《法學論文寫作》課程的內容。”
“這個課總共上四次,我在備課的時候就準備成了簡化版形式,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這四講裡的第三講,法學論文寫作的具體操作。”
法學院教學樓,某間空教室。
課題組兩男一女,不時認真記著筆記,接受著李素英教授的獨門小灶。
“上次我們講到了論文的框架,也初步分配過了任務。”
李素英是真的很專業。
她像是庖丁解牛般地拆解論文,一字一句都說在點上,讓幾名大一新生有著醍醐灌頂的感覺。
“大家注意,不管怎麼樣,要在寫作的開始,強行分出框架,把論文的一、二、三、四點列出來。”
“這樣一來,我們在後續閱讀材料,加以梳理的過程中,就能把材料和框架進一步地聯繫起來。”
“比如說初步安排了論文結構以後,論文有了初步標題,有了大概的提綱,勉強分好了層次,也進行了文獻的閱讀和梳理。”
“剛剛我看到,關永儀還會把文獻打印出來,用熒光筆塗了各種顏色。對著一片紅紅綠綠,覺得已經萬事俱備了。”
李素英指了指講臺下的短髮少女,轉過身在白板上寫下四個字。
“那麼,在這之後怎麼著手充實論文資料呢?這時候我們可以做第一項工作,排比材料。”
這可是乾貨,不光是駱勇飛,連打輔助的呂錦程都豎起耳朵聽。
“排比材料的工作可以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文獻梳理過程中的積累,也就是摘抄素材。
剛剛大家也說到,在閱讀知識產權相關論文資料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這種感覺。
這一部分的文章有用,這句話我是可以引的!
但是如果你把這個工具書看完了,就往那一扔,回頭要開始寫的時候,再去翻書就找不著了。
這時,就有必要做一個標記乃至摘抄的基本工作。
排比材料的時候,就先把可能會引用和參考的素材錄入電腦。
有必要直接引用的,就摘抄下來,可供參考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一兩句話記錄下來。
如果我們在文獻梳理過程中,一篇一篇地做了這種積累記錄的工作,等到梳理完了,你可能就已經有一個幾萬字的文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