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寫論文的一點細節(第2頁)
其實,素材摘抄的過程也是論文構思的過程。
你的初步觀點、大體框架乃至具體的寫作策略,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這個文檔,既是梳理的成果,也是思考的記錄。”
李素英在白板上寫下第二步。
“第二個步驟是歸入框架。
比如課題組已經梳理了30篇論文、10本書,就可以開始對照初步擬定的幾個一級標題,把梳理過的文獻往論文的大體框架裡填。
確定框架後,再回顧先前梳理的材料,大家就可以開始思考文獻材料和論文各部分之間有什麼關係,這段話在哪一部分能用得上。
這樣,之前看過的文獻和材料,都可以被歸入到各個一級標題下面去。
也就是說,各種素材、資料和觀點,開始融入大家自己的分析框架了。
按照這種方法去整理,或許論文還沒開始寫,已經有好幾萬字了。
而這樣做最大的意義是,論文已經在進展中了。
有了思考框架,而且也有了與之相應的材料。”
說著說著,李素英從隨身包包中取出三篇論文,發給臺下的三位學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大家一邊對照著白板上的思路,一邊查看成熟的論文結構,理解頓時加深了不少。
李素英結合著自己的論文,在白板上畫著思維導圖,開始講述心得。
“就拿我這篇發在期刊上的論文來說,我向大家完整展示了這個整理思路的過程。
我把自己為寫這篇文章看的書、文獻進行了摘抄,並把它歸入到框架中。
大家可以想象,我在論文最初的框架完成以後,會形成一個篇幅不算小的文檔,裡面有我的框架以及摘抄的素材。
這其實是我所有論文寫作的第一步。
我在具體寫作的時候會另開一個文檔,而把這個原始文檔保留下來,因為它能幫助我思考和整理這些素材。
大家想,完成這樣的工作意味著什麼?
這時我可能已經看了幾十份資料,並經過一個初步的消化,而當這樣一個包含大量資料的文檔完成以後,這就意味著我的論文的基本素材都有了。
這種寫作方式,在中國文學的傳統裡面通常是被看不起的,但據說李商隱就這麼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