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138章 根本不敢想(月票加更)(第3頁)
來到林朝陽身邊,聽著他與中文系幾位老師的對話。
洪子成問林朝陽:“誒,朝陽,我觀察《牧馬人》《小鞋子》《父母愛情》,他們的風格和內核其實是有共通的地方的,你似乎特別看重人情味?在角色的塑造和處理上,特別不惜筆墨。”
“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環境塑造人物,人物推動情節,人物是承上啟下的。我寫這幾部小說,實際上還是以人物為核心。
這也算是個人的經驗吧,我習慣貼著人物寫。”
林朝陽的回答引起了洪子成的興趣,他沉吟著說道:
“你這麼一說我想起來了,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楊暉曾經說過,他說沈從文有個理論就是:小說要貼著人物來寫。
沈叢文認為小說里人物是主要的、佔據主導地位的,其餘的部分都是由它而衍生出來的,是次要的。
環境描寫、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只能依附於人物,不能和人物遊離。
作者的心理和思維也要時刻緊貼著人物,若是貼不住,筆下的東西就會浮、泛、飄、滑,顯得花裡胡哨、故弄玄虛。”
謝勉調侃道:“這麼說來,朝陽現在的水平要朝沈叢文看齊了。”
幾人哈哈笑起來,林朝陽擺了擺手。
“你們就別挖苦我了,我這隻能算是一點創作上的心得。
其實你們看意識流文學在西方文學界的興起也會發現,這種感受其實很多作家都有。
意識流文學出現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許多作家已經不滿足於傳統的敘事手法和結構。
他們認為,作者在作品中過於主觀的敘述和隨時隨地插進小說發表一通議論的做法已經干擾了小說的創作。
書中人物變成了作家用來說明和議論的工具,離奇曲折的情節開始在小說裡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為作者不斷的打斷讀者的沉浸感,所以不得不用這種方式來吸引讀者的注意。
我寫小說,沒達到他們所說的‘作家退出小說’的境界,但還是儘可能的把用人物來充當敘述者,以不同的視角來反映多種形式的真實,我是覺得這樣出來的作品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林朝陽說完了自己的想法,洪子成幾人面露沉思之色。
這時旁邊突然響起了掌聲,原來是之前一直在跟陳健功聊天的李拓。
“朝陽說的真好,我覺得你的創作理念已經領先了我們國家絕大多數作家。”
林朝陽自謙道:“說笑了,我這點水平還不夠看,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
李拓打趣道:“你就別這麼謙虛了,最近這段時間你可又出了大名了!”
“哈哈!最近文學界對朝陽的關注可不低,本來這兩年他就已經很出風頭了,結果一個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評獎,讓大家發現他居然還有個筆名,而且作品質量同樣不俗。”
說話的是洪子成,他是研究當代文學的,平時跟林朝陽交流的機會也比較多,但他也是跟大家一樣,都是通過《人民日報》報道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文章才知道了林朝陽另一個筆名的事。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這種輿論報道直接帶動了《秋菊打官司》和《父母愛情》的受關注度。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兩部作品,《人民日報》這回也算是變相為朝陽做宣傳了。”
謝勉說這話的語氣帶著幾分調侃,讓周圍幾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在國內文學界和讀者群體當中的受關注度一直都很高,上一屆評獎過後,不少青年作家都因著這個獎項名聲大噪,備受文壇矚目。
今年是評獎的第二屆,大眾對於評獎的關注有增無減,結果《人民日報》曝出林朝陽一人雙獎的新聞,立刻將大眾的關注吸引過去了大半,讓林朝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不僅是他本人,包括他的作品也是如此,民間許多讀者都對林朝陽一人雙獎背後的作品充滿了興趣,這也就造成了最近這段時間許多讀者爭相閱讀林朝陽作品的情況。
眾人的話題持續了半天,一直圍繞著林朝陽和他的作品。
這些老師可都是燕大中文系的中堅力量,這個國家文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聽著他們對林朝陽的褒獎和讚揚,陶玉墨心裡莫名的有種與有榮焉的驕傲。
洪子成問林朝陽:“誒,朝陽,我觀察《牧馬人》《小鞋子》《父母愛情》,他們的風格和內核其實是有共通的地方的,你似乎特別看重人情味?在角色的塑造和處理上,特別不惜筆墨。”
“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環境塑造人物,人物推動情節,人物是承上啟下的。我寫這幾部小說,實際上還是以人物為核心。
這也算是個人的經驗吧,我習慣貼著人物寫。”
林朝陽的回答引起了洪子成的興趣,他沉吟著說道:
“你這麼一說我想起來了,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楊暉曾經說過,他說沈從文有個理論就是:小說要貼著人物來寫。
沈叢文認為小說里人物是主要的、佔據主導地位的,其餘的部分都是由它而衍生出來的,是次要的。
環境描寫、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只能依附於人物,不能和人物遊離。
作者的心理和思維也要時刻緊貼著人物,若是貼不住,筆下的東西就會浮、泛、飄、滑,顯得花裡胡哨、故弄玄虛。”
謝勉調侃道:“這麼說來,朝陽現在的水平要朝沈叢文看齊了。”
幾人哈哈笑起來,林朝陽擺了擺手。
“你們就別挖苦我了,我這隻能算是一點創作上的心得。
其實你們看意識流文學在西方文學界的興起也會發現,這種感受其實很多作家都有。
意識流文學出現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許多作家已經不滿足於傳統的敘事手法和結構。
他們認為,作者在作品中過於主觀的敘述和隨時隨地插進小說發表一通議論的做法已經干擾了小說的創作。
書中人物變成了作家用來說明和議論的工具,離奇曲折的情節開始在小說裡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為作者不斷的打斷讀者的沉浸感,所以不得不用這種方式來吸引讀者的注意。
我寫小說,沒達到他們所說的‘作家退出小說’的境界,但還是儘可能的把用人物來充當敘述者,以不同的視角來反映多種形式的真實,我是覺得這樣出來的作品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林朝陽說完了自己的想法,洪子成幾人面露沉思之色。
這時旁邊突然響起了掌聲,原來是之前一直在跟陳健功聊天的李拓。
“朝陽說的真好,我覺得你的創作理念已經領先了我們國家絕大多數作家。”
林朝陽自謙道:“說笑了,我這點水平還不夠看,不過是拾人牙慧而已。”
李拓打趣道:“你就別這麼謙虛了,最近這段時間你可又出了大名了!”
“哈哈!最近文學界對朝陽的關注可不低,本來這兩年他就已經很出風頭了,結果一個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評獎,讓大家發現他居然還有個筆名,而且作品質量同樣不俗。”
說話的是洪子成,他是研究當代文學的,平時跟林朝陽交流的機會也比較多,但他也是跟大家一樣,都是通過《人民日報》報道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文章才知道了林朝陽另一個筆名的事。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這種輿論報道直接帶動了《秋菊打官司》和《父母愛情》的受關注度。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兩部作品,《人民日報》這回也算是變相為朝陽做宣傳了。”
謝勉說這話的語氣帶著幾分調侃,讓周圍幾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在國內文學界和讀者群體當中的受關注度一直都很高,上一屆評獎過後,不少青年作家都因著這個獎項名聲大噪,備受文壇矚目。
今年是評獎的第二屆,大眾對於評獎的關注有增無減,結果《人民日報》曝出林朝陽一人雙獎的新聞,立刻將大眾的關注吸引過去了大半,讓林朝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不僅是他本人,包括他的作品也是如此,民間許多讀者都對林朝陽一人雙獎背後的作品充滿了興趣,這也就造成了最近這段時間許多讀者爭相閱讀林朝陽作品的情況。
眾人的話題持續了半天,一直圍繞著林朝陽和他的作品。
這些老師可都是燕大中文系的中堅力量,這個國家文學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聽著他們對林朝陽的褒獎和讚揚,陶玉墨心裡莫名的有種與有榮焉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