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271章 光榮傳統


 
三月中旬倏忽間便過去了,轉眼之間林朝陽的《禁閉島》已經發表了半個月時間,這期間刊載小說的《十月》受到了讀者們的熱烈追捧。

短短兩週時間裡,《十月》的銷量達到了驚人的63萬份,幾乎用兩週時間便追平了往期的正常銷量。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打破編輯部預估的120萬份銷量也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僅僅發表了半個月,但毫無疑問《禁閉島》已經預定了今年《十月》刊載的最具影響力的小說。

不光是如此,這部小說在讀者群體所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禁閉島》小說本身具有強烈的懸疑屬性,氛圍神秘緊張,又在最後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反轉,這些要素對於讀者來說無一不是強烈的刺激。

對比一般的文學作品,這部小說帶給讀者的感官刺激強烈,這也就極大的帶動了讀者們給編輯部和作者寫信參與談論小說的熱情。

火爆的銷量背後是數以十萬計的讀者,如此多讀者的熱情一旦被帶動起來,是非常恐怖的能量。

雪片一般的讀者來信飛入《十月》編輯部,這裡幾乎每天都要接到兩包讀者來信,並且來信數量和頻率的猛烈程度還在愈演愈烈。

面對著編輯部越堆越多的讀者來信,編輯們痛並快樂著。

張守仁現在再也不提林朝陽稿費的事了,他只恨領導沒有早點使出這金元大法將林朝陽給拿下。

他在心裡算了一筆賬,比照《十月》以往的銷量,這一期至少要多賣個50萬份。

《十月》定價1元,給新華書店的發行價是7毛錢左右,也就是說這一期多出了35萬元的銷售額。

刨除掉編審、設計、印刷、裝幀等諸多環節的成本,雜誌的純利潤至少多了20萬元,別說是給林朝陽千字14元的稿酬,就是千字40元也值啊!

不過遺憾的是這些效益跟《十月》本身的關係是不大的,跟他們這些編輯部關係也不大,充其量是過節了能多發點福利。

“哪家雜誌要是拿到林朝陽的作品,可真是挖到寶了啊!”

這天下午,主編蘇予有事出門了,眾人先聊天說起了這一期《十月》的火爆,張守仁忍不住感嘆了一句。

他又誇獎起了劉昕武,“這次昕武當記頭功!”

劉昕武謙虛的擺了擺手,“跟我關係不大,都是領導有決斷。”

“可惜《禁閉島》這個月才發表,要是去年發表就好了,還能評茅盾文學獎。”有人遺憾的說道。

“這屆來不及,還有下一屆嘛。下一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我第一個支持報送《禁閉島》。”

同事們說著笑話,氣氛輕鬆。

最近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報送工作已經正式展開,雖說全國很多地方的文協、文學雜誌、文化、出版單位都有報送作品的資格,但其中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並不多。

比如省一級文協、比如《十月》這樣的知名文學雜誌、比如人文社這樣的殿堂級出版社……

這個話題也一直是最近文學界和出版行業關注的焦點,畢竟是中國文學界第一個長篇小說的評獎,茅盾文學獎自誕生之日起,就自帶話題性和關注度。

“不過要說起來,林朝陽也不差這一部作品,按照這屆的評獎要求,他應該有好幾部作品都符合條件吧?”詩歌組的吳光華問道。

“《賴子的夏天》《梵高之死》《棋聖》,哦,對了,還有一部用另一個筆名寫的《父母愛情》。”

“我聽說,人文社好像沒給他報名啊!”

“你聽誰說的?”

“小道消息,說是人文社這屆符合條件的作品有點多,林朝陽的作品沒排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