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364章 中國文學要走出自己的路(第2頁)

現在,突然有人振臂一呼,說中國文學的根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們的民族文化,這些人很難不激動。

也有一些人,看到這篇文章的觀感是有些複雜的,他們覺得文章是好文章,但觀點未免有些一廂情願。

民族文化如果真有那麼好,怎麼可能輕易滅絕呢?又怎麼會讓我們落於人後呢?

這樣的想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顯然是顛倒了因果順序。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看到《文學的根》最大的反應是嗤之以鼻,這些人都是堅定的西方現代派的擁躉,將現代主義視為拯救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靈丹妙藥,對本土文化不屑一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個小說每個讀者的感受都不一樣,更何況《文學的根》是一篇討論文學觀念的嚴肅著作。

《文藝報》作為中國文藝界最為權威的主流刊物,影響力自不必提。

這期刊物上市短短幾天時間後,便引起了國內文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的關注,作家、編輯、評論家、學者、文學愛好者……

數以百萬計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當中贊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在這樣的關注下很快便形成了一股討論的熱潮。

當所有人都在討論《文學的根》中所提出的文學概念和觀點時,當期《文藝報》上的另一篇通訊文章也在悄悄流傳著。

發表之初,它並沒有引發許多專業人士的關注,但卻在廣大的青年文學愛好者中受到了廣泛好評。

《中國文學的震撼發聲——記“涿縣宣言”的誕生》的作者是高洪波,作為《文藝報》的編輯、記者,他全程見證了林朝陽在全國農村題材小說創作座談會上的發言,也見證了那些青年作家們對於這個文學理念的狂熱追捧。

離開後的最後一晚,李拓在桃園飯店宴會廳內慷慨激昂的朗讀深深的打動了高洪波。

當他聽到李拓口中喊出的那一句“這,就是中國文學的‘涿縣宣言’”,高洪波感覺到一股來自靈魂的戰慄,那一刻熱血不僅充盈了他的身體,更豐盈了他的靈魂。

他隨著眾人的咆哮,高聲發出無意義的吶喊聲,在那一刻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喊什麼,他只是想發洩。

我們中國文學要走出自己的路!

這是高洪波事後回想給自己總結的臺詞。

在會場他除了激動和吶喊,也幹了點正事,比如他抓拍到了一張李拓站在椅子上奮力高呼的照片。

在那張照片裡除了有慷慨激昂的李拓,還有面帶微笑的林朝陽。

儘管李拓處在畫面的最中心,表情和肢體動作也充滿了激情,但他根本無法遮掩林朝陽身為“涿縣宣言”的主導者和靈魂人物的光彩。

整張照片動靜相宜,一邊是慷慨激昂的激情,一邊是閒庭信步的自信,洗出來後高洪波滿意極了。

那天晚上的聚會結束後,高洪波內心的熱血仍未退去,回到房間他的手都是顫抖的,他想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來。

他想到了自己這幾天的經歷,覺得自己有必要將這些事都記錄下來,並利用自己的筆將這些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

打定了主意,他寫了一個晚上,到第二天上火車時仍然在寫,回到家還在寫。

兩天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和趕路,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在了這件事上,文章很快出爐,他拿到編輯部提請領導審核。

文章內容獲得了通過,而且還受到了領導的好評,但對於他想把照李拓和林朝陽的那張照片放在刊物上的想法,領導堅決的拒絕了。

雖然心中有些遺憾,但畢竟文章還能發表,高洪波將那張照片珍藏了起來。

他心裡想著,若干年後,這張照片必定會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進程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