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35章 影帝背後的男人
1985年,應該說是香江電影最鼎盛的階段,行業內人才濟濟,天馬行空和奇思妙想在大銀幕上隨處可見。
不僅本埠市場每年節節攀升,連在外埠市場也同樣攻城略地,無往而不利。
在好萊塢的特效大片橫行之前,香江電影說一句稱霸亞洲絲毫不為過。
香江電影金像獎最早是由電影雜誌《電影雙週刊》在評選十大電影的基礎上,與香江電臺合辦的電影獎項。
這幾年,隨著香江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好,也讓金像獎這個新生的電影獎項逐漸產生了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
第4屆香江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落幕後第二天的一大早,關於金像獎獲獎結果的新聞便登上了香江各大電臺、電視臺的新聞播報,娛樂報紙、週刊的版面也到處都是獲獎者的身影。
《<似水流年>獨攬五項大獎,成金像獎最大贏家》《<棋聖>創紀錄,影帝、最佳編劇雙雙蟬聯》《第4屆金像獎:梁家輝二度稱帝,斯琴高娃爆冷封后》《金像獎爆冷,z派電影人大勝利》……
《似水流年》一部電影拿了五項大獎,還讓斯琴高娃這位內地女演員摘得了影后桂冠。
這樣的情況讓許多香江老百姓感到新奇,許多人還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演《垂簾聽政》的劉曉慶也入圍了金像獎,可惜最後還是敗給了葉童。
沒想到今年影后還真就頒給內地女演員了!
但昨晚的頒獎典禮最具新聞熱點和話題討論度的,還是影帝和最佳編劇的蟬聯。
蟬聯獎項這種事,在電影獎項的評選活動中一直都屬於小概率事件,兩個獎項同時蟬聯,就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了。
更關鍵的是,獲獎的兩人還是二度合作。
前有《垂簾聽政》,後有《棋聖》。
不僅票房、口碑雙豐收,連獎項都一起拿,這種巧合天然就會帶來巨大的話題性。
一大清早,各種各樣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充分展示出這座城市新聞資訊超強的流通能力。
除了香江電臺、無線電視臺、《文匯報》這些權威媒體的新聞報道,昨晚的頒獎典禮也成了香江諸多娛樂報紙和週刊的饕餮盛宴。
這些報紙和週刊為了跟那些大媒體做出內容上的差異化,關注點往往集中在了不那麼正經的地方。
比如今天一早香江的《華僑日報》就根據梁家輝昨晚的獲獎感言寫了一篇報道,標題吸睛力爆棚
——《影帝背後的男人,做一次還不夠》。
試問這樣的報道放在頭版上,哪個路過的市民不想多看兩眼?
等看完之後,這些人又少不得唾罵兩句,內容與想象的天差地遠。
標題黨最令人痛恨的地方就在於,他明明沒說假話,你卻被他騙的團團轉,並且是騙了又騙,這些標題黨抓的就是市民的獵奇心理。
憑藉著這篇“騷氣”十足的報道文章,《華僑日報》今天的銷量久違的突破了12萬份,硬生生比平時多賣出了5萬份報紙來。
《華僑日報》歷史悠久,二戰後一度與《工商日報》《星島日報》在香江中文報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當年好歹也是大報。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江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地竟然要養幾十家報紙,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到了70年代以後,這種競爭只能用慘烈來形容。
紙媒行業的激烈競爭,逼的這些報紙不得不花樣百出,在新聞內容的報道上也不得不向花邊新聞靠攏,滿足廣大市民的“低級趣味”。
明報大廈內。
董橋翻著《華僑日報》,口中發出嘖嘖的聲音,“真想不到啊,《華僑日報》現在的格調是越來越低了。”
他饒有興致的看了一會兒報紙,然後抬起頭看向林朝陽,滿臉寫著不懷好意四個字。
“朝陽,作為‘影帝背後的男人’,你對這篇報道怎麼看?”
林朝陽無奈的笑了笑,“我看他們遲早要完。”
董橋忍不住哈哈笑了起來。
今天一早,林朝陽家的電話被打爆了,來電的群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媒體的採訪邀請,另一類則是電影公司找他合作。
對於這些採訪邀請,林朝陽通通都拒絕了。
他又不想當明星,沒必要出那個風頭。
至於那些電影公司的合作邀約,林朝陽也都敷衍了過去。
在一眾給林朝陽打電話的人裡,董橋算是最有正事的,他打電話的目的是為了約林朝陽談新作出版的事。
上個月林朝陽將《楚門的世界》手稿交給了李士非,花城出版社方面給出的計劃是在8月中旬出版。
這次《楚門的世界》出版,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了雜誌發表這一過程。
以林朝陽如今的名氣,早已不需要雜誌發表這一途徑來擴散新作的影響力。
而且雜誌發表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作品出版後的銷量,以前拿千字稿費的時候銷量高低無所謂,可現在林朝陽拿的是版稅,每一份銷量的背後都是收入。
《楚門的世界》內地出版在即,香江這邊的出版也該提上日程了。
有了之前的幾次合作,新作的出版事宜談的很順利,依舊是20%的版稅率。
等談完了新作出版的事,董橋突然又跟林朝陽提出了採訪要求。
昨天的頒獎典禮上林朝陽蟬聯最佳編劇獎,也算是這屆金像獎最有話題性的獲獎者了,外面的媒體想採訪林朝陽都沒有機會,董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來都來了,林朝陽也不可能生硬的拒絕他的請求,只好答應了下來。
採訪這事不是董橋這個總編來負責的,兩人等待採訪的間隙,才有了剛才的那番對話。
又過了一會兒,《明報》方面的兩個記者來了,一個負責文字採訪,一個負責攝影。
負責文字採訪的名叫沈西城,留著兩撇小鬍子,一臉精明,見到林朝陽十分熱絡的攀談起來。
熟悉了一會兒之後,正式進入採訪環節。
《明報》的格調在香江媒體中算是比較高的,因此沈西城的採訪提問也很正經,只是他時不時的就要賣弄一些學識,讓林朝陽有些不適應。
“林生蟬聯兩屆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現在新聞上已經有人給您冠以‘才子’之名,不知道您對這件事是如何看的?”
採訪進入到後半段,沈西城問出了一個頗為犀利的問題,眼神篤定,似乎想從林朝陽身上挖掘到一點具有話題性的內容。
林朝陽臉色輕鬆,沉吟了片刻才說道: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我應該謙虛兩句。
不過每個人對才華的定義不一樣,對才子的評斷也是不同的。
有媒體因我寫的劇本獲獎了讚我是才子,那是媒體捧場,讀者和觀眾看到了一笑了之,我這個‘才子’本人也沒必要當真。
否則下回人家稱別人為‘才子’,我這個‘才子’興許心裡還要發發酸。”
林朝陽回答問題的語氣幽默詼諧,輕飄飄的便將沈西城的伶俐提問給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