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47章 終不似,少年遊(第3頁)

而日版風衣就不同了,同樣都是東亞人,日版風衣的設計和剪裁更加適合中國人的體型。

林朝陽穿上風衣之後,陶玉書相看了好一會兒,臉上很滿意。

“杜峰選衣服還真有兩把刷子!”

等林朝陽脫衣服的時候,陶玉書突然靈機一動,“誒,你說等那些明星來了之後,我一人送他們幾套衣服怎麼樣?”

林朝陽表情有些意外,然後立刻明白了陶玉書的心思。

送衣服不是目的,目的是讓這些明星在開業那天把這些衣服穿起來。

林朝陽一下子想到了《大西洋底來的人》帶火的蛤蟆鏡、《追捕》裡高倉健的風衣、春晚上被劉曉慶帶火的紅色翻領襯衫。

這個年代的商業氛圍沒有後世那麼濃,影視作品和明星們的帶貨能力反而比後世那些所謂的明星和主播強了一百倍。

一部影視作品的火爆往往就能讓一個時尚單品火爆整個中國。

他笑著讚道:“你這小腦瓜還挺聰明!明星同款,到時候只怕那些老百姓要搶瘋了!”

“明星同款”這個詞對陶玉書來說很陌生,但她一下子就理解了林朝陽的意思,興奮的說道:“這個詞太準確了!”

陶玉書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可行,現在國內有廣告,但還沒有請明星當代言人的意識,她這種方式算是變相的請那幫明星當了一回代言人,大家互惠互利。

夫妻倆說話之間,林朝陽感覺陶玉書的商業頭腦好像慢慢被他給激發了出來,越來越有生意人的樣子了。

又過了兩天,陶玉書回來說她白天時接到了深圳打來的電話,是許鞍華派劇組的人到深圳專門給她打了個電話。

現在國內和香江打電話屬於國際長途,那些在燕京飯店或者民族飯店辦公的外企實力雄厚,可以享受酒店的國際長途服務。

亞歐服裝城只是披著外企的殼子,賣場在西單商場,公司則是在西單附近的一處公房。

因為是合資公司,可以申請一條國內的長途電話線,也接不了國際長途。

香江和深圳離的近,在接打國際長途不方便的情況下,很多公司經常會將深圳當成中轉,這樣就只需要打個國內長途。

許鞍華的電話內容是告訴陶玉書,說《楚門的世界》的後期製作馬上就要完成了。

讓她什麼時候有時間回香江看看成片效果,畢竟他們夫妻倆也是電影的投資方之一。

她還提到了過年之前李翰祥就拉上了胡金銓在聯繫坎城電影節,三月下旬的時候戛納電影節的現任選片總監吉爾斯·雅各布可能會專程來香江一趟。

戛納電影節如今的名聲跟後世還稍有差距,但並不妨礙它還是歐洲三大,在世界影壇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每年的電影節,入圍就是一大門檻,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數百部影片競爭每年二十多個的主競賽單元入圍資格,競爭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戛納電影節的選片委員會一般都是三組,第一組是負責選拔法國本土影片的,由法國當地媒體工作者們組成。

第二組則是要負責從數量眾多的錄像帶中選取那些有潛力的影片,這一類影片通常都是沒有名氣、沒有人脈又缺乏資金的青年電影人創作的。

而最後一組負責的則是選拔法國以外的電影,負責的是選片總監吉爾斯·雅各布。

另外配有三名選片員,職業涵蓋導演、記者和電影愛好者,這一組委員會直接對電影節主席負責。

從選片組配置上也能看得出來,這最後一個選片組才是戛納電影節選片程序權力最大的,也是入圍幾率最高的。

《楚門的世界》請來了選片總監吉爾斯·雅克布,不能說入選主競賽單元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但肯定是大概率事件。

這部電影從立項之初就是奔著得獎去的,有李翰祥和胡金銓兩位大導背書,獲得選片的機會不是問題。

但能請動吉爾斯·雅各布這個戛納電影節選片總監,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楚門的世界》背後有嘉禾。

香江電影這幾年橫掃亞洲,邵氏、嘉禾等幾家電影巨頭一直都是戛納電影節版權交易市場的常客。

戛納電影節或許看不上香江電影的藝術性,但他們絕不會忽略香江電影的商業價值。

畢竟電影節要想辦的紅火,除了參展電影的水準、電影人的名氣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版權交易市場必須要活躍起來。

而且不可否認的是,香江電影這幾年在亞洲影壇的影響力確實正變得越來越大。

“等忙完服裝城的事,也得回香江看看了,真不知道電影最後是個什麼效果。”陶玉書期待的說道。

“應該不會太差。”

一部電影最後的成片好壞,誰也沒有辦法預料,但對於深度參與其中的人來說,大家其實是有感覺的。

《楚門的世界》從投資到劇本,從演員到服化道,無不是精益求精,就算成不了經典,但下限一定不會太低。

時間一晃到了三月份,燕京的各大高校剛開學,謝勉突然找到林朝陽家,說五四文學社想請他去參加個座談會。

謝勉是當年最初五四文學社的成員,78年五四文學社恢復成立後,他也一直深度參與其中。

林朝陽最近閒來無事,也樂得去跟學生們交流交流。

一早他開著車來到燕大南門外,將車停在了路邊,然後步行進校園。

眼下雖是春寒料峭之際,夜晚的氣溫仍在零度左右,但雨水已過,燕大校園裡的草木正萌發著生機。

空曠了大半個冬天的校園此時到處都是青春活力的身影,好長時間沒有看到過這幅場景,林朝陽不由得感到了幾分親近。

愉快的步行至圖書館門口,學生們進進出出,熱鬧非凡,但一進到館內,氣氛卻十分安靜。

轉眼已經有一年多時間沒在圖書館露面了,林朝陽一出現立刻便被一些眼尖的老同事們給看到了。

“朝陽?”正在一樓借書處塗滿生看到了林朝陽,興奮的壓低著聲音叫了他一聲。

林朝陽走了過去,塗滿生高興的問道:“你怎麼有空回來了?”

“五四青年社請我來參加個會,就在咱們樓裡會議室。”

林朝陽跟塗滿生閒聊了幾句,沒一會兒的功夫,周圍便圍上了一堆同事來。

這兩年林朝陽出現在圖書館的次數越來越少,原本熟悉的同事慢慢的變成只能通過報紙、雜誌和電視來了解他的信息。

再見面大家依舊是有說有笑,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種因為時間、身份、地位變化而產生的距離感。

“現在見你一面可真不容易啊!”

杜蓉感嘆了一句,語氣中帶著些“終不似,少年遊”的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