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51章 “玉體橫陳”王小胖(第2頁)

陶玉書在燕師大時也算是風雲人物,小佟認識她也不奇怪。

林朝陽瞟了一眼桌牌,問道:“你這個‘蘇佟’是筆名還是大名啊?”

“筆名。”

林朝陽做出回憶狀,“有點眼熟,你之前是不是給《人民文學》投過稿啊?”

“是,當時還是陶師姐經手的,沒過稿,她還特地給我寫了封信鼓勵我。”蘇佟說道。

林朝陽笑了起來,“怪不得有印象。我想起來了,你那篇稿子她還給我看過,東西寫的不錯,有靈氣。”

蘇佟聞言有些受寵若驚,忙謙虛了兩句。

“當時她還說你再多鍛鍊鍛鍊,以後一定能寫出來。”

“是,師姐在信裡也是這麼跟我說的,沒想到她辭職辭的那麼突然。”

陶玉書辭職前交接工作,特地給自己負責的那些作者都寫了封信告知情況,讓他們以後跟接手的同事聯絡。

“特殊情況。”林朝陽說了一句,又邀請道:“今天下午沒事去家裡坐坐,吃頓飯吧。”

蘇佟內心一下子雀躍起來,沒想到還能去林朝陽家蹭頓飯。

這個時候李拓湊了上來,“要吃飯嗎?”

“不是要離遠點嗎?”林朝陽揶揄道。

“嗐,我這不也是給年輕人一個機會嘛,要不然小佟哪有機會跟你這個師姐夫坐一起啊!

你說是吧?小佟。”

蘇佟一時不知該如何作答,林朝陽笑著說道:“不用理他,這人主業就是蹭飯。”

三人正說笑的時候,對面突然爆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吸引了會議室裡所有人的注意力。

大家望過去,只見一個圓臉小胖子跟一個看起來二十多歲的短髮女同志坐在那裡,不知道小胖子說了什麼笑話,逗的女同志花枝亂顫。

從進門起,林朝陽就注意到了圓臉小胖子,儘管一身軍裝,但仍無法掩飾他那一身悶騷,因為他身前的桌牌寫的是“王碩”。

至於另一位被他逗的花枝亂顫的女同志,是市裡宣傳部門文藝處的幹事陸穎。

《十月》是燕京出版社旗下的雜誌,燕京出版社又歸燕京市宣傳部門負責,所以她出現在座談會現場倒不奇怪。

座談會開始前,大家寒暄聊天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不過王碩和陸穎兩人畢竟男女有別,在這樣的場合裡表現的太過隨意,立刻引來了大家的側目。

兩人也意識到問題,停止了說笑。

今天的座談會是由《十月》主辦的,來參加的也多是青年作家,相較於文協組織的會議氣氛要輕鬆愉快很多。

除了有王碩、蘇佟這兩個未來名人,在場林朝陽的熟人還有鍾阿誠、陳健功,一番寒暄後座談會正式開始。

說是座談會,但實際上更像是交流創作經驗,有點類似於頭腦風暴,會議開始不到半個小時,氣氛十分熱鬧。

王碩嘴皮子溜,發言來一套一套的,成了大家矚目的焦點。

他在在場的作家裡屬於資歷最淺的那一撥裡的,入行不到兩年,現在只發表了三篇小說。

據他自己所說,他現在正在寫一箇中篇,“應該能成”,所謂“應該能成”自然是指小說發表後會取得一定的反響。

在場不少人對他這種過分自信嗤之以鼻,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群搞文字工作的人聚在一起,指望誰對誰俯首稱臣,那是不可能的。

今天在場唯一能夠讓絕大多數人服氣的,可能也就是不聲不響的林朝陽了。

大家都是青年作家,年歲大多相仿,不管是從著作的豐富程度還是從影響力上來說,林朝陽可碾壓了在場所有作家。

客觀事實擺在這裡,即便是有人不服氣也沒用。

“……你們看過《上帝的筆誤》和《擰緊螺絲》嗎?我將來要寫一部帶有偵探意味的小說,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單立人》,最好是能改編個電視劇。”

王碩口若懸河的介紹著自己的寫作計劃,在大家聽來有些虛無縹緲,他連手頭的中篇小說還沒寫完呢,又要寫什麼偵探小說,太不著調了。

不過王碩說起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大家都來了興趣,討論更加熱烈。

李拓這幾年一直在搞電影評論,又幫著張暖心拍電影,在這方面很有話語權,給大家說了不少電影改編的趣事。

“朝陽,你也給大家說說吧。你的作品改編多,又廣受歡迎,你也給大家講講吧。”李拓說完之後,點到了林朝陽。

林朝陽神色輕鬆,“我主要是寫劇本,電影的製作參與的其實不多,太多的東西也講不出來……”

王碩這個時候插話道:“朝陽同志,能給我們聊聊《棋聖》嗎?那年《八小時以外》上說您這部小說是因為看不慣燕影廠拍的電影才寫的。”

《棋聖》與燕影廠的這樁公案前幾年在燕京文學圈一直有所傳言,期間又有張曼玲在《八小時以外》發“小作文”鬧的沸沸揚揚。

事件的大概情況很多人都瞭解,王碩這麼問當然不是想聊那些大家已經知道的事,而是想知道些更具體的細節。

眾人聽著他的問題,也不禁露出好奇之色。

論起“八卦”來,文人這個圈子歷來是不落人後的。

《棋聖》這部小說的影響力可不一般,人家出版了一年就得了茅盾文學獎,前年改編成電影后更是火爆一時。

最關鍵的是,去年中日圍棋擂臺賽火爆了一整年,連帶著也讓這部小說的原著和電影成了擁有了全民影響力。

剛剛過去的三月份,第二屆中日圍棋擂臺賽又開賽了,熱度依舊很高,受到了無數國人關注。

林朝陽笑著擺擺手,“都是過去的事了。就是點小矛盾,前兩年就說開了,咱們私下開會再提人家,就不厚道了。”

見他這麼說,眾人不禁一陣失望,不過也認可林朝陽的這種磊落的處事方式。

“既然大家提到《棋聖》了,那我就聊聊當時的一些創作感悟和改編細節吧。

我想大家在看小說的時候也能看出來,《棋聖》這部小說在結構上是嚴格遵循著傳統的小說創作方式的起承轉合來處理人物和情節的……”

今天來參加座談會的都是青年作家,也都有一定的名氣,但這些人身上都有一個統一的短板。

那就是大家幾乎都沒有過長篇小說的創作經驗。

而在這一點上,林朝陽恰恰強的可怕。

他自入行以來,除了最早兩年的中短篇小說之外,創作的都是長篇小說。

放眼中國當代文壇,排除那些老一輩作家之外,沒有人敢說自己在長篇小說的創作上比林朝陽的經驗更加豐富。

更何況《棋聖》發表快五年了,早已用成百上千萬讀者的喜愛證明了自身的魅力和水準。

現在大家再提起當年小說發表所引起的爭議,大多不屑一顧。

這樣經過千錘百煉的作品,還有什麼值得爭議的?

因而,當林朝陽正兒八經的分享他創作《棋聖》時的一些經驗和心得時,在場眾人不知不覺都安靜了下來,專注的傾聽著林朝陽的聲音,生怕錯過了一點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