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79章 封殺與應對(第3頁)

“林太,拍《賭神》的話,阿發那邊沒問題吧?”

陶玉書神色淡然,“問題不大。他拍我們的電影,大不了不在灣島上映嘛。港九自由總會那邊要是敢封殺他,灣島那幫片商們第一個不幹。”

王晶聞言忍不住笑了出來。

一部《英雄本色》讓周潤發紅遍了東亞,據王晶所知,他現在正在拍的片子就有五部,如果算上片約、已經拍完還沒上的,至少有十部。

這其中大多數的片子都已經被灣島片商買了片花,港九自由總會在香江勢大不假,但灣島那幫片商卻是他們的祖宗。

斷祖宗的財路,那不是找死嗎?

封殺這種事,也是看人下菜碟的。

等王晶走後,陶玉書叫來陶玉墨吩咐道:“玉墨,你帶人去多註冊幾家電影公司。”

陶玉墨不解其意,“姐,註冊那麼多公司幹什麼?”

她剛問完問題,就反應過來了,“狡兔三窟?”

陶玉書笑了笑,沒說話,認可了她的說法。

“這幾個公司以後就由你來負責,不需要搞什麼精品,效率怎麼高怎麼來。

我聯繫了一下銀都的人,這些片子可以讓灣島賣一賣。”

陶玉墨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打趣道:“姐,你這是要打入敵人內部啊!”

“為了應付灣島的封殺,我們公司撒了那麼多錢,還不能從他們身上賺點了?”陶玉書輕鬆的說道。

陶玉書這一招是林朝陽教給她的。

改頭換面以衛星公司的方式,與灣島的片商合作,突破灣島的封殺,這不是林朝陽的首創,銀都機構現在就在這麼幹。

這種情況在進入九十年代後達到了巔峰,銀都機構旗下的金禾、映之道、華映、影幻製作等衛星公司幾乎將灣島滲透成了篩子。

最騷的是,這些衛星公司製作的電影會先在灣島上映,然後灣島的片商再把版權歸還給銀都機構,方便電影在香江繼續公映。

那些灣島片商難道不知道這些衛星公司的底細嗎?

他們當然知道,可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在公司運籌帷幄一整天,下班的路上,陶玉書還在想著公司的事。

距離公司上一部電影《最佳損友》下映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目前公司賬上的資金超過了1.1億港元。

彈藥相當充足,要不然她也不敢一下子發出4000萬提出讓王晶一年拍四部片子的計劃。

另外還有她讓陶玉墨去註冊的那些衛星公司,少不了也要投個兩三千萬,再加上公司的其他拍片計劃。

就算是能從外面拉來一部分投資,賬上的這些錢在未來一年恐怕也會消耗大半。

好在接下來幾個月《秋天的童話》《阿郎的故事》和《富貴逼人》都會陸續上映,希望到時候可以為公司回回血。

陶玉書想想都覺得頭疼,怎麼錢越賺越不夠花呢?

她回到家中,林朝陽並不在。

他答應了魯迅文學院給學員們講課,已經回燕京了。

“玉書姐!”

張曼玉見陶玉書回來,連忙跟她打了個招呼,眼神中流露出一絲關切。

“麥琪你來了,你先坐吧。我去換衣服,收拾一下。”

等陶玉書從房間出來,張曼玉主動說道:“玉書姐,事情我都知道了。如果你們林氏缺演員的話,我隨時都可以。”

聽著她的話,陶玉書心中感到幾分溫暖。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沒關係。我都已經安排好了,暫時應該沒有太大問題的。”

張曼玉昨天聽到了港九自由總會封殺林氏影業的消息,心中便充滿了擔憂。

為了幫陶玉書,她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無非就是封殺幾年嘛,到最後熬不過去大不了寫個悔過書,她現在只恨自己幫不上陶玉書的忙。

“玉書姐,真沒問題嗎?我看今天都有報紙報道了。”

陶玉書和聲道:“影響肯定有,但不至於那麼大……”

陶玉書和她聊了幾句林氏現在的處境,張曼玉才安心了一點,又問:“姐夫怎麼沒回來?”

“他回燕京待段時間,下半月回來。”

回燕京的第二天中午,林朝陽來到了位於朝陽區八里莊附近的魯迅文學院。

魯迅文學院前幾年才搬到十里堡,校舍並不大,一座門房、一棟五層小樓就是院裡的全部建築。

院裡栽了不少樹,多是銀杏和果樹,還有一座涼亭。

唯一比較寬敞的地方就是院裡的籃球場。

林朝陽在門衛登記後進了院,便聽到籃球場上傳來的呼喊聲。

小小的場地裡看起來擠了得有二三十個人,不像是在打籃球,倒是像在搶籃球。

林朝陽一進院,便有人注意到了他,一隻潦草小狗從人群中跑了出來和他打招呼。

“朝陽老師!”

“於華啊,你是這屆學員班的?”

“是啊,不僅有我,還有謨言。我聽說您跟劉振雲也認識,他也在這班裡。”

於華熱情的給林朝陽介紹著他們這一屆學員班的情況,他這一屆學員班有48人,還有幾個旁聽生。

兩人閒聊了幾句,林朝陽被請到了唐因的辦公室聊了一會兒天。

等正式上課前兩分鐘才由唐因陪同著走進了位於五樓的大會議室,這裡就是魯院的學員班平時授課的地方。

講課之前,林朝陽看了一眼花名冊,除了他認識的幾個人之外,在這一屆學員班還有不少後世知名的作家。

比如遲子建、畢淑敏、徐星、嚴歌苓、洪峰等等。

不光是後世,即便現在這些人裡有相當一部分也已經有了全國性的名氣,是青年作家中的翹楚。

要不然,他們也沒資格進入魯院學習。

“咱們這一屆同學真是人才濟濟啊!”林朝陽玩笑了一句,底下發出一陣鬨笑聲。

在場的作家以中青年為主,林朝陽的年紀比很多人都小,可卻沒有人敢小瞧他。

甚至在不少人眼中,林朝陽現在已經是偶像一般的人物,原因自然是在於他作品的廣為流傳和深入人心。

林朝陽先點了一遍名字,對了對人名和長相,然後才開始正式授課。

“咱們這堂課叫《創作實踐及研討》,我想在座不少人其實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可能都要比我長。

說是上課,但更多的還是交流探討……”

一上午的時間在林朝陽的侃侃而談中很快便過去了,當下課鈴聲響起時,不少人都感覺有些意猶未盡。

林朝陽上完課也沒著急離開,而是又跟大家交流了一會兒。

“朝陽,在我們這吃飯吧,嚐嚐我們魯院的伙食。”

在林朝陽跟學員們聊天的時候,何鎮邦過來拉著他要去食堂。

林朝陽卻婉拒了,等人散了一些,他有機會跟劉振雲單獨說話。

劉振雲畢業後分配去了《農民日報》,這幾年仍在堅持寫作,已經發了幾篇作品。

算不上很有名氣,但早已經脫離了文學愛好者的範疇。

“好長時間沒見了,晚上一起吃個飯。”林朝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