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92章 評最佳!賞重獎!
莊重文年輕時是個熱血青年,上學期間曾經為了聽魯迅先生的演講,專門乘船渡海跑到廈大。
也是受魯迅先生的感染,為了明志,他將名字由“碧榮”改為“重文”。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他便成為第一批赴內地投資建廠的港商,因此也成為了政府的座上賓。
憑藉著這份殊榮,莊重文在內地的人脈其實很深厚。
但他要設立文學獎項,還是想把事情交在一位信得過的人手中。
恰好這個時候林朝陽海外獲獎的消息傳來,內地出身、文華出眾、香江旅居,集合這三個特點在身上,莊重文覺得沒有比林朝陽更適合來操盤他這個獎項的人了。
他順便還能向林朝陽賣個人情,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這幾年我們內地的文學獎項層出不窮,大多是選拔作品,通常都是‘優勝’,而非‘最佳’。
不知道莊先生對這個獎項有著怎樣的展望呢?”
“我對這方面不太瞭解,我記得林生在內地獲得過不少獎項,依你之見呢?”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見莊重文對評獎的事不甚瞭解,林朝陽便給他詳細科普了一下如今國內的一些文學獎項。
“如今內地文學獎項中,最為知名、也是最權威的當屬茅盾文學獎。
這個獎項每三年一評,先由全國各地文協、出版機構、文化單位報送長篇小說……”
聽著林朝陽如數家珍一般的介紹完內地的文學評獎情況,莊重文不由得頷首。
“在我看來,茅盾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幾個獎項,權威性是夠的,但獲獎名額設置隨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獎項的稀缺性;
而如當代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這些刊物設立的獎項,獎勵的多是自己刊物發表的作品,又有明顯的侷限性。
兩者皆有短板。”
莊重文問計道:“那以林生看法,這個獎項應該怎樣辦?”
“中國人都說文無第一,但評獎這件事本身就帶有功利色彩。
如果總是瞻前顧後、照顧這個照顧那個,是辦不好獎項的。這就是一場比賽、一場競技。
國內現在的評獎,首重‘名’,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氛圍的不斷演變,這樣辦下去恐怕效果會越來越差。
獎項的設立和評選還是應該‘不近人情’,要辦就要評最佳、賞重獎。
名利雙收,才能激勵大多數文學創作者,並且也可以吸引媒體的報道和讀者的眼球。”
聽到這裡,莊重文由衷的點了點頭,慶幸自己真是選對了人。
他不惜花費重金,當然希望獎項的影響力能夠越大越好。
“縱觀國際上知名的文學獎項,大多是長篇小說獎,不過內地的長篇小說獎項領域已經有了茅盾文學獎。
莊先生如果要辦獎的話,不妨把獎項做的大一點,將長、中、短篇小說這幾個文學體裁都包含在內,做出差異化。”
莊重文被林朝陽所說的“差異化”所打動,他以一個生意人的角度思考,非常認可林朝陽的這種思路。
他有些興奮的問道:“這麼辦,工作量恐怕會很大吧?”
“當然。莊生應該瞭解,這種事肯定要有文協的支持,不過若是讓文協參與過深,又很容易變成分豬肉,我想我們可以動員一些其他的力量。”
“比如?”
“比如大學生。”
“大學生?”
聽到林朝陽的說法,莊重文面露不解。
林朝陽微笑道:“莊先生不要小看大學生。他們有文化、有精力、有審美,可能在某些專業領域,他們並不如那些資深人士,但以平均素質而言,他們絕對是這個國家最出類拔萃的存在。”
“我的想法是,我們可以吸納國內一些知名大學的文學團體作為初選評委。
由他們來負責提名和初選,再請文協組織一支由編輯、評論家和作家組成的評審隊伍,進行最終的評審,決出每個單項的最佳作品。
長篇、中篇、短篇三個單項最佳作品,瓜分30萬元獎金,每個單項獎金就是10萬塊,這樣的獎金數額在國內的獎項中是破天荒的,絕對能收到奇效。”
林朝陽的話並非無的放矢,1995年《大家》雜誌要舉辦文學獎項,找來紅河捲菸廠贊助,設立了一個“大家·紅河文學獎”,獎金10萬元。
消息一出,立刻轟動了國內文學界,引發了巨大的關注。
“大家·紅河文學獎”一夜之間成為國內文學界和讀者耳熟能詳的文學獎項。
現在是1987年,莊重文文學獎的這30萬元獎金的含金量,絕對要比大家·紅河文學獎的含金量高出不止一籌。
莊重文內心消化著林朝陽的想法,覺得確實是切實可行的。
“林生說的有道理,那就按這個想法來辦吧。”
籌備一個文學獎項,需要做的工作是十分龐大、繁複的,林朝陽跟莊重文邊吃飯邊聊天,一直到晚上七點多才離開莊家。
離開之前,林朝陽和莊重文約定,由他先和內地方面進行聯繫,推進確定獎項的籌備框架和一些具體的流程、規則,再請莊重文出面定調子。
種植道46號距離嘉慧園並不遠,林朝陽夫妻倆趁著月色漫步。
“我看你參與莊先生的評獎好像很高興。”陶玉書問。
“雖然這麼說可能有點功利,但莊先生這麼大方,對國內的文學評獎確實是有好處的。
至少可以激勵很大一批作家,也可以吸引許多讀者的注意力,這何嘗不是對文學發展的貢獻呢?”
陶玉書笑著問:“其實我們也有錢,如果你想搞的話,我們也可以搞一個。”
林朝陽頓時堅定的搖了搖頭,“不一樣的。”
“莊先生是愛國商人,德高望重,他以自己的名字來設立文學獎項,即便個別人有些微詞,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我還沒到三十,如果自己出頭搞評獎這種事,必然會鬧的滿城風雨。
在我們中國,論資排輩這種事大家都不會明說,但大家心裡都有一杆秤,所以我何必自討沒趣呢?
莊先生信重我,藉著他的手一樣可以搞評獎嘛,反正是對國內的文學發展有好處的。”
聽著林朝陽的話,陶玉書才知道他心裡已經考慮的如此周到。
隔天上午,林朝陽打電話聯繫到王濛,將莊重文想要捐款設立文學獎的事告訴了他。
王濛初聽很高興,可等他聽著聽著就覺得不對勁了。
“朝陽,莊先生能把獎項想的這麼詳細?”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這恐怕是你出的主意吧?”
“你別管是不是我出的主意。莊先生每年捐贈30萬元搞這樣一個文學獎項,在國內絕對是破天荒的,人家當然要慎重一點。
現在的評獎,動不動就評出一大堆獲獎作品來,只會不斷降低獎項的含金量……”
王濛揶揄道:“說的好像你當年沒得過一樣,你小子這是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啊!”
“誒誒,你要這麼說,那我可找地方文協合作了啊!我覺得滬上文協就不錯。”
王濛急了,“你這叫挾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