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96章 心狠手辣陶玉書
陶玉書的理解能力強,執行能力更快。
跟林朝陽談完話的不到一個星期,《新夜報》老闆兼主編王世玉因剋扣旗下專欄作家稿費而被《天天日報》聲討。
《新夜報》便是造謠林朝陽和張曼玉最狠的小報之一。
在香江報界,儘管許多知名文人都是從專欄作家起步,但專欄作家卻歷來是報界食物鏈的底層。
日更要求大、文字格調低、稿費壓榨狠……
多年以來不止一位作家說過,香江報紙的專欄作家賣弄文墨比舞女貨腰還不如,舞女碰到個下流客人還可以甩個耳光,大不了跳槽到別家舞廳。
可香江的專欄作家卻連選擇報刊、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權力都沒有,只能逆來順受。
在《天天日報》聲討王世玉的報道中,列舉了劉以鬯、亦舒、十三妹等諸多作家當年為報刊寫專欄時遭遇的不公待遇。
文章字字珠璣,慷慨激昂,通篇均是仗義執言的義理之詞,立刻引來了不少讀者的支持。
尤其是文章中對“十三妹”的報道,更是引起了許多報紙讀者的強烈共鳴。
在香江文壇,要說知名女作家有很多,比如亦舒、李碧華、林燕妮。
但若說眾所公認的第一人選,一定是活躍在五六十年代的十三妹。
十三妹之奇,在於她寫專欄近20年,寫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名號的地步,在香江、灣島文化界圈粉無數。
但是直到她1970年10月9日獨自在出租屋中離奇死去前,讀者們也不知道她的真實姓名是什麼,也從來沒有一個人見過她,連她長什麼樣也一概不清楚。
《天天日報》的文章裡不僅詳細記錄了十三妹數次被《新夜報》壓稿酬的事,還提到了當年十三妹去世的往事。
當年去世之前,十三妹一直給《新夜報》寫專欄。70年10月王世玉等待數日沒有接到她的續稿,聯繫又聯繫不上,只有四處尋訪。
好幾日都杳無音訊,王世玉覺得十三妹有可能是去世了,於是有針對性的盤查了香江當時醫院裡無人招領的女屍,果然找到了十三妹。
之後,《新夜報》成了香江第一個公佈十三妹死訊的報紙,還刊出了十三妹的遺容,讓廣大讀者終於得以窺見十三妹的廬山真面目。
按照當時王世玉的說法,他是不忍好友身後事無人打理,為其籌備了治喪委員會發喪並昭告天下。
王世玉的這波操作在當時為他贏得了不少文壇同仁和讀者們的認可和尊重,傳為一時佳話,也讓《新夜報》銷量大增,受益匪淺。
《天天日報》舊事重提,將壓稿酬、找屍體、報上發死屍照片這些事重新聯繫起來,許多讀者這才恍然察覺。
這王世玉跟十三妹哪裡是什麼至交好友,分明是黑了心的小報老闆連專欄作家死後都不放過,要狠狠消費一把。
連死人的血都要吸,簡直就是畜生!
十三妹聞名香江二十年,卻始終不以真面目示人,直至死後才被曝出真容。
她的去世對於許多忠實讀者來說,便如同年少時白月光的失散,刻骨銘心。
《天天日報》的報道發出後,不僅有許多讀者憤慨之極,痛罵王世玉這群壓榨作家的卑鄙小人,還有不少文人也加入了其中。
蔡瀾就是先鋒之一,他年輕時是十三妹的忠實迷弟。
後世還曾專門為十三妹寫過兩部小說,在電視節目中經常見縫插針的推廣十三妹。
蔡瀾專門在《明報》上寫了兩篇文章痛斥王世玉的“人面獸心”,贏得了許多讀者的叫好。
還有劉以鬯也在新一期的《香江文學》上寫了一篇回憶十三妹的文章,他是十三妹在香江文壇為數不多的朋友。
兩人當年因寫專欄結識,見面不算多,但十三妹愛跟他煲電話粥。
劉以鬯的文章以懷念為主,對於王世玉的聲討並不激烈,但誰都能看出其中的不滿。
近些年來,劉以鬯在香江文壇的名聲日漸隆重,尤其是主持《香江文學》之後,更有一代文壇盟主的氣勢,他的發聲引來了香江文壇的側目。
只用了短短一週時間,王世玉在香江文壇聲名狼藉,在讀者間更是人人喊打,連《新夜報》的銷量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香江報業在七十年代進入高度競爭環境,最多的時候市面上有110多種報紙發行,競爭強度之大堪稱慘烈。
報紙倒閉最高峰時,每個月都有兩三份報紙宣佈倒閉。
進入八十年代後,大報爭鳴,小報的生存空間更小了。
如《新夜報》《今夜報》《響尾蛇》這些報紙不過是苟延殘喘,它們經常會在版面上放上大幅性感照甚至裸女照,上面還有風月場所的廣告,為了吸引眼球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現在《新夜報》被《天天日報》集火,不僅老闆的名聲臭了,連報紙銷量也受到了影響,一時之間竟有種明天就要關張倒閉的搖搖欲墜之感。
《天天日報》為什麼會攻擊《新夜報》,報界業內人士大概都知道。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陶玉書的出手會如此快速、精準,幾乎是一下子打到了《新夜報》的七寸上。
這一次《新夜報》如果熬不過去,就只剩倒閉一條路了。
《天天日報》的報道師出有名、佔著大義,任誰也說不出問題來,既沒有降低了報紙的格調,又打擊到了對手。
這樣的反擊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加深了報界同仁對陶玉書的“刻板印象”。
香江戴卓爾。
聯想著之前差點被陶玉書搞進監獄的黃玉郎,大傢俬下里都開始流傳一句話:
寧得罪小人,不得罪女人(陶玉書)。
對於《天天日報》所取得的戰果,陶玉書表示很滿意。
這次對《新夜報》的打擊不單是報復了對方對自家的汙衊和造謠,也讓她對《天天日報》有了更好的掌控力。
一舉兩得!
她本打算乘勝追擊,接著把另外幾家小報都挨個點一遍。
結果還沒等她找到這幾家小報老闆的把柄,就有人出面為這件事說和了。
出面的人是董橋,他是受了雷煒坡的委託。
雷煒坡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他還有個名號——香江八卦新聞祖師爺。
1968年,《明報》依靠著金庸的武俠小說和社論已經在香江報界站穩腳跟,但金庸的野心不止於此。
他請來雷煒坡打造出了《明報週刊》,雷煒坡出身演藝世界,對香江娛樂圈的各種秘辛信手拈來。
《明報週刊》上市後很快便憑藉著題材獨家、秘聞勁爆、臭三八之餘又不乏文采而備受讀者歡迎。
在地攤讀物盛行的六十年代,《明報週刊》成為了香江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娛樂八卦週刊,每年光是廣告費就有近2000萬港元。
《新夜報》捱了《天天日報》一記重拳,不知道能不能挺過去這一波壓力。
之前參與造謠林朝陽和張曼玉緋聞的幾家小報這才明白,惹林朝陽沒什麼,可他們家那頭母老虎真惹不起。
這些人生怕被陶玉書惦記上,連忙聯絡身邊的同行好友,希望能有人幫著從中間說和說和,化干戈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