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27章 文化輸出

 李杭育的評價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但並不是孤例。 

 《入殮師》絕對可以算作林朝陽在《闖關東》之後,又一部在文學界口碑爆棚的作品。 

 除了在專業領域的高度評價之外,這部小說在讀者群體也受到了很高的讚譽。 

 這一點,從小說銷量便可以窺見。 

 《入殮師》先在《收穫》一期發表,當期的《收穫》創下了166萬份銷量。 

 對於銷量曾一度位於百萬級別的《收穫》來說,這個銷量看起來似乎算是很不錯的成績。 

 但“百萬銷量”早已是當年的事了,這幾年國內文學期刊界一直在走下坡路,《收穫》也不例外。 

 到去年年初的第二期,《收穫》的銷量僅剩下40萬份出頭,並且這個銷量還不是穩定的,仍有下降的可能。 

 發表《入殮師》,一下子將《收穫》的銷量從40萬份出頭拔高到166萬份。 

 “林百萬”現象再現,《收穫》雜誌社上下一片歡欣鼓舞。 

 儘管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情況肯定維持不了多久,但有短暫的提高總好過一路下跌。 

 第三期之後,《收穫》的銷量又經歷了從高峰走向低谷的過程,但好歹“高峰”夠高,去年這一年過的還算滋潤。 

 這也是“林百萬”現象被文學期刊界看重的原因,一期雜誌銷量爆發,往往可以帶動起雜誌近幾期的銷量。 

 《入殮師》出版是在發表一個月之後,小說上市初期銷量很明顯是受到了《收穫》發表的影響,表現平平。 

 上市一個月,銷量僅有15萬冊。 

 第二個月銷量更少,只有12萬冊。 

 小說出版之前花城出版社還在擔心發表和出版相距時間太短,影響銷量,沒想到擔心真就成為了現實。 

 這樣的情況令花城出版社上下懊悔的捶胸頓,深恨沒有早《收穫》的李小琳一步將書稿搶到手,造成這樣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處境。 

 可誰也沒有想到,在《入殮師》上市的第三個月,小說銷量卻走出了一條詭異的曲線。 

 出版第三個月,《入殮師》銷量止跌,拉昇到了17萬冊。 

 這個變化讓花城出版社意外之餘,又充滿了欣喜。 

 大家總結小說銷量變化的原因,總結來總結去,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雜誌發表和大事的影響力消退了,二要歸結到小說口碑的爆發上。 

 之後的幾個月時間裡,《入殮師》的銷量一路穩中有升,連續幾個月一直維持在25萬冊以上。 

 到今年年初的1月份,累計銷量已經突破了145萬冊。 

 在上市頭三個月月均銷量未超過20萬冊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數據可謂不小的奇蹟。 

 《入殮師》的表現也印證了,真正的好小說從來不需要擔心銷量,有的是讀者會願意買單。 

 從文協回來的第二天,林朝陽夫妻倆打算返回香江,正在收拾著東西,謝靳突然風塵僕僕的推開了他們家的院門。 

 一晃一年多沒有見面,林朝陽高興的問:“大過年的,你怎麼跑燕京來了?” 

 謝靳說明了來由,他這是剛從法國參加完電影節回來,《芙蓉鎮》獲得了第六屆蒙彼利埃中國電影節的金熊貓獎。 

 謝靳年前就去了法國,到今天才回來。 

 《芙蓉鎮》拍完了之後,他又拍了一部《最後的貴族》,本來是打算用林青霞來當女主角的。 

 可惜灣島新聞局方面從中作梗,最後拖延了幾個月只能作罷,選擇了潘虹當女主角。 

 他前年為了《最後的貴族》的拍攝遠赴美國,歷經波折,可惜這部電影上映後反響平平,讓他受了不小的打擊。 

 但他還是很快振作精神,投入了下一部電影的籌備。 

 像謝靳這樣的大導演,手頭往往不只有一個項目。 

 他一直有心想把《赤壁大戰》搬上大銀幕,這個念頭已經醞釀了十幾年,去年他又把這個想法搬了出來。 

 但現實是殘酷的,要拍《赤壁大戰》歷史巨片,非大投資不可。 

 在謝靳的規劃中,《赤壁大戰》的規模要比當年李翰祥拍的《垂簾聽政》大多了,必然需要海量的資金。 

 這樣巨大的投入對於如今的中國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為此謝靳沒少奔走,嘗試拉動海外資金進行投資。 

 可惜天不遂人願,有主管宣傳的領導認為《赤壁大戰》這樣的故事必須要由中國投資,如此一來,謝靳的意願只能成為奢談,不了了之了。 

 之後他又經過了半年多疲於奔命的劇本折騰,經歷了足足五六部影片題材和本子的流產之後,總算是尋到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本子。 

 劇本的名稱叫《冤孽》,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名叫羊角大娘的人,用自己的血汗哺育了一位被遺棄的日本嬰兒,並含辛茹苦地將他撫養成人。 

 後來,這位棄兒成年後進了清涼寺皈依佛門,成了一名高僧。 

 解放後,這名高僧隨同一個佛教代表團訪問日本,沒想到竟見到了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 

 就在母親苦苦哀求他留在日本的時候,他卻毅然回到了給他以人生慰藉的清涼寺,在連綿不斷的鐘聲中陪伴他的中國母親——羊角大娘。 

 謝靳從法國回來,本來應該是回滬上的,但卻臨時改了目的地,來到了燕京。 

 原因有二,第一是為了《冤孽》的劇本,他對《冤孽》的第一稿劇本並不太滿意,這次就是為了跟編劇李準交流修改意見。 

 第二,就是他在法國聽說了林朝陽夫妻倆為亞運會捐款3000萬的事。 

 這幾年林朝陽夫妻倆人在香江,謝靳只知道陶玉書開了電影公司,發展的還挺好,具體情況也不太瞭解。 

 冷不丁聽到這個消息,他被駭了一跳。 

 3000萬元! 

 捐款都能捐3000萬元,這得多有錢? 

 他要拍《赤壁大戰》,最缺的就是錢,而且他做過預算,這部電影2000萬應該就能下來。 

 2000萬元足夠他用了! 

 謝靳拉著林朝陽的手,眼神中流露著渴求,臉上彷彿寫滿了父老鄉親對進京趕考舉子的殷切希望。 

 “朝陽啊,《赤壁大戰》這些年來我魂牽夢繞,做夢都想把它拍成電影,你可一定要幫幫我啊!” 

 林朝陽聽謝靳說完情況之後,面露難色。 

 “老謝,我肯定理解你。但現在國內電影市場的情況你也瞭解,搞這種大投資的電影,對於製片廠或者電影來說是吃力不討好。 

 製作資金肯定要製片廠或者電影公司來掏,票房大頭兒由電影院、發行公司和中影來分,賠本的買賣誰願意做? 

 拍得好了,還能賺個名聲。 

 拍得不好,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雖然不想承認,但謝靳知道林朝陽的話是完全正確的。 

 他恨恨的捶著大腿,“開會的時候我已經跟他們提過多少次了,現在國內的電影產業發展已經跟不上時代了,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謝靳是個大導演,同時也是電影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對於行業發展有著遠超一般人的深刻洞察。 

 去年他在接受《中國電影週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對中國電影市場現狀的看法。 

 他認為中國電影現在已經陷入了全面困境,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電影部門市場意識不強,拍出來的片子觀眾不愛看。 

 他在採訪時拿美國電影舉例,現在美國電影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美國電影注重觀眾,注重商業經營。 

 去年他還到美國作了一次短暫的訪問,更深刻的認識到中國電影市場的振興和再發展必須要擺脫僵硬的體制思維,走開拓型、外向型道路。 

 “《末代皇帝》是在咱們中國拍的,投資金額巨大,但在全球收穫了24億美元的票房。現在在全世界賣錄像帶,收益同樣可觀。 

 中影公司去年總結的時候腸子都快悔青了,當時人家叫他們投資,分擔一下風險。 

 可他們目光短淺,沒有魄力,不敢投資,只能看著人家賺錢眼紅。 

 像《末代皇帝》是在中國拍的,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明星。 

 賣座的原因就在於它的題材獨特,末代皇帝可能在全世界都有,但中國的這位末代皇帝,推翻以後,又把他改造,改造到他自己又十分得意,這在全世界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