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35章 這氣氛,多熱烈!(第3頁)
兩人說笑了兩句,於華又領著蘇偉貞來到另一間屋子窗前,這會兒裡面正在看電影,放的是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死亡詩社》。
這片子國內沒引進,字幕是粵語的,是林朝陽之前託人從香江寄回來的。
“朝陽老師這院子,大家都可以來。大家最喜歡的就是這間屋子,什麼電影都能看到。
每週末還有個電影之夜,說是‘電影之夜’,實際上大傢什麼時候想看都行。”於華介紹道。
屋子裡的人們目不轉睛的看著電影,於華本想領蘇偉貞進去,可蘇偉貞卻攔住了他。
“讓大家看吧,別打擾這樣的氣氛。”
於華說:“那我領您去後院看看,那有個小圖書館。”
說著,於華帶著蘇偉貞來到後院的後罩房。
後罩房幾間房連通著,裡面擺滿了書架,書架上擠滿了書,目測少說也有上萬冊書。
蘇偉貞覺得於華說得沒錯,這裡確實跟個小圖書館差不多。
兩人進來的時候,裡面有兩人正在找書。
一人是於華班裡的同學洪峰,另一人於華不認識,也沒辦法介紹。
對方自我介紹說他叫蘆葦,現在在給陳凱戈導演寫劇本,昨天剛搬到小六部口衚衕來。
“陳導說這氛圍好,環境好,有利於我寫劇本。”
蘆葦這話引來了於華的贊同,“你還別說,別的我不知道,他們不止一個人說,在這改稿效率確實高。有時候跟大家聊著聊著,什麼癥結都想通了。”
蘇偉貞問:“陳凱戈導演要拍新作品了嗎?”
這年頭兩岸資訊交流不發達,但如陳凱戈這種在柏林電影節上拿了兩座銀熊獎的名導,即便蘇偉貞身在灣島也同樣有所耳聞。
國內其實也一樣,侯孝賢拿了威尼斯金獅獎,也是文化界、電影界人盡皆知。
“是啊!”
“新片拍什麼故事?”
“改的是香江作家李碧華寫的小說,叫《霸王別姬》。”
李碧華的名字蘇偉貞知道,但《霸王別姬》他沒看過,便多問了幾句。
蘆葦簡單講了一下故事,蘇偉貞聽著覺得小說怎麼樣不知道,但故事確實是個好故事。
閒聊了一陣,蘇偉貞突然才想起來他這次來燕京的目的,問蘆葦:“您跟林先生有過接觸嗎?覺得他這個人怎麼樣?”
蘆葦遲疑著說道:“我們倆不認識。不過對他們家聽說過很多,我們西安的幾個作家來燕京的時候經常到他們家落腳。”
聊了幾句,蘇偉貞見在蘆葦這裡瞭解不到什麼有趣的東西便放棄了。
出了後罩房之後,他問於華:“於作家,您跟林先生是怎麼認識的?”
“我一開始認識朝陽老師,先認識的陶老師,就是他愛人。
那時候陶老師在《人民文學》當編輯,我還是個業餘作者……”
於華將他跟林朝陽夫妻結識的經歷講了一番,蘇偉貞道:“這麼說林先生夫妻算是你的伯樂?”
“沒錯,確實是伯樂。”於華滿臉感慨,又說道:“陶老師當年在雜誌工作,可發掘了不少人才,謨言、蘇童都是在她的關注下冒頭的。”
蘇偉貞問:“謨言是寫《紅高粱》的那個謨言嗎?”
他之所以對謨言的名字反應這麼大,主要是因為《紅高粱》電影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這就是好的作品改編對作者的影響,於華見蘇偉貞的反應也不禁有些羨慕。
兩人說話之際,曹逸文找到了西院,說飯做好了,蘇偉貞這才恍然發現他們倆已經不知不覺在西院待了一個小時。
回到東院吃午飯,餐桌上擺了四道菜,獅子頭、黴乾菜燒肉、尖椒幹豆腐、涼拌白菜心。
“這都入冬了,菜樣少,大家隨便吃點。”
林朝陽面露歉意如此說。
家裡一共六個人,四道菜其實剛剛好。
蘇偉貞對四道菜中的黴乾菜燒肉印象最為深刻,他父親便是紹興人,小時候家裡經常會燒這道菜。
他覺得瘂弦對林朝陽的廚藝評價非常精準。
“做出了每道菜該有的味道。”
這評價看似平平,實則卻是最高的褒獎。
什麼叫每道菜該有的味道?
這種東西見仁見智,但關鍵是每個人吃了都覺得味道好,正所謂眾口難調,這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午飯後,休息了一會兒,也該忙正事了。
蘇偉貞提出由瘂弦和於碧霄對林朝陽進行採訪,他打算繼續去西院,他想做個側寫。
通過對周圍人的採訪,塑造一個不同角度的林朝陽,他的這個想法受到了瘂弦的高度認可。
林朝陽把採訪地點放在了書房,午後陽光正好,透過玻璃灑入屋內,亮堂堂、暖洋洋的,令人心情愉悅。
有了一上午的接觸,林朝陽和瘂弦關係談不上熟稔,但交流起來非常流暢。
當瘂弦向林朝陽發出問題時,蘇偉貞在西院向馬原發出了靈魂拷問:“你為什麼說林先生是二流作家?”
這會兒馬原不跟祝偉辯論了,聲量都小了,急忙辯解道:“我是說放眼世界,他算二流作家。在國內,他還是第一流的。”
“那你覺得他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闖關東》,必然是《闖關東》!”李拓搶答道。
馬原不耐煩的呵斥道:“問你了嗎?問你了嗎?”
然後扭過頭對蘇偉貞說:“是《渡舟記》,毫無疑問是《渡舟記》。”
“為什麼是《渡舟記》?”
“因為這部小說的哲學思辨是他作品生涯當中的巔峰,不管是文學性、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中國當代文學找不出第二部這樣的作品。”
馬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滿懷信心,然後蘇偉貞轉頭又問李拓,“你為什麼覺得是《闖關東》呢?”
這頓時讓馬原感覺心情不是很美麗。
“你去細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很難再去找到一部如同《闖關東》這樣的雄奇史詩了。
它的藝術基調如此凝重、悲壯,讀來讓人深深慨嘆人生的變幻莫測、歷史的滄桑無情,如此令人感動又沉重的審美感受是中國當代長篇小說中罕見的。”
李拓自信滿滿的闡述著自己的理由。
蘇偉貞打算在詳細的聊聊兩人眼中林朝陽最好的作品,冷不防看到了窗戶玻璃上貼了一堆腦袋。
於華解釋道:“聽說您來採訪大家對朝陽老師的印象,大家都想來聊一聊。”
大家接受採訪的意願如此之高,著實出乎了蘇偉貞的意料,他生平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作家能夠受到同行們的如此愛戴。
在眾人的熱情捧場之下,他的採訪從下午持續到了晚上。
天都黑了,採訪還沒結束,蘇偉貞嗓子都啞了。
他一個人採訪一群人,並且是傾訴欲爆棚的一群作家。
蘇偉貞看著還有幾個沒怎麼發言,正虎視眈眈的作家,感到一陣絕望。
這個時候,瘂弦採訪完林朝陽過來找他。
見滿屋子煙霧滾滾,眾人高談闊論,不由得欣慰的點了點頭。
採訪就應該這樣。
這氣氛,多熱烈!
這片子國內沒引進,字幕是粵語的,是林朝陽之前託人從香江寄回來的。
“朝陽老師這院子,大家都可以來。大家最喜歡的就是這間屋子,什麼電影都能看到。
每週末還有個電影之夜,說是‘電影之夜’,實際上大傢什麼時候想看都行。”於華介紹道。
屋子裡的人們目不轉睛的看著電影,於華本想領蘇偉貞進去,可蘇偉貞卻攔住了他。
“讓大家看吧,別打擾這樣的氣氛。”
於華說:“那我領您去後院看看,那有個小圖書館。”
說著,於華帶著蘇偉貞來到後院的後罩房。
後罩房幾間房連通著,裡面擺滿了書架,書架上擠滿了書,目測少說也有上萬冊書。
蘇偉貞覺得於華說得沒錯,這裡確實跟個小圖書館差不多。
兩人進來的時候,裡面有兩人正在找書。
一人是於華班裡的同學洪峰,另一人於華不認識,也沒辦法介紹。
對方自我介紹說他叫蘆葦,現在在給陳凱戈導演寫劇本,昨天剛搬到小六部口衚衕來。
“陳導說這氛圍好,環境好,有利於我寫劇本。”
蘆葦這話引來了於華的贊同,“你還別說,別的我不知道,他們不止一個人說,在這改稿效率確實高。有時候跟大家聊著聊著,什麼癥結都想通了。”
蘇偉貞問:“陳凱戈導演要拍新作品了嗎?”
這年頭兩岸資訊交流不發達,但如陳凱戈這種在柏林電影節上拿了兩座銀熊獎的名導,即便蘇偉貞身在灣島也同樣有所耳聞。
國內其實也一樣,侯孝賢拿了威尼斯金獅獎,也是文化界、電影界人盡皆知。
“是啊!”
“新片拍什麼故事?”
“改的是香江作家李碧華寫的小說,叫《霸王別姬》。”
李碧華的名字蘇偉貞知道,但《霸王別姬》他沒看過,便多問了幾句。
蘆葦簡單講了一下故事,蘇偉貞聽著覺得小說怎麼樣不知道,但故事確實是個好故事。
閒聊了一陣,蘇偉貞突然才想起來他這次來燕京的目的,問蘆葦:“您跟林先生有過接觸嗎?覺得他這個人怎麼樣?”
蘆葦遲疑著說道:“我們倆不認識。不過對他們家聽說過很多,我們西安的幾個作家來燕京的時候經常到他們家落腳。”
聊了幾句,蘇偉貞見在蘆葦這裡瞭解不到什麼有趣的東西便放棄了。
出了後罩房之後,他問於華:“於作家,您跟林先生是怎麼認識的?”
“我一開始認識朝陽老師,先認識的陶老師,就是他愛人。
那時候陶老師在《人民文學》當編輯,我還是個業餘作者……”
於華將他跟林朝陽夫妻結識的經歷講了一番,蘇偉貞道:“這麼說林先生夫妻算是你的伯樂?”
“沒錯,確實是伯樂。”於華滿臉感慨,又說道:“陶老師當年在雜誌工作,可發掘了不少人才,謨言、蘇童都是在她的關注下冒頭的。”
蘇偉貞問:“謨言是寫《紅高粱》的那個謨言嗎?”
他之所以對謨言的名字反應這麼大,主要是因為《紅高粱》電影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這就是好的作品改編對作者的影響,於華見蘇偉貞的反應也不禁有些羨慕。
兩人說話之際,曹逸文找到了西院,說飯做好了,蘇偉貞這才恍然發現他們倆已經不知不覺在西院待了一個小時。
回到東院吃午飯,餐桌上擺了四道菜,獅子頭、黴乾菜燒肉、尖椒幹豆腐、涼拌白菜心。
“這都入冬了,菜樣少,大家隨便吃點。”
林朝陽面露歉意如此說。
家裡一共六個人,四道菜其實剛剛好。
蘇偉貞對四道菜中的黴乾菜燒肉印象最為深刻,他父親便是紹興人,小時候家裡經常會燒這道菜。
他覺得瘂弦對林朝陽的廚藝評價非常精準。
“做出了每道菜該有的味道。”
這評價看似平平,實則卻是最高的褒獎。
什麼叫每道菜該有的味道?
這種東西見仁見智,但關鍵是每個人吃了都覺得味道好,正所謂眾口難調,這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午飯後,休息了一會兒,也該忙正事了。
蘇偉貞提出由瘂弦和於碧霄對林朝陽進行採訪,他打算繼續去西院,他想做個側寫。
通過對周圍人的採訪,塑造一個不同角度的林朝陽,他的這個想法受到了瘂弦的高度認可。
林朝陽把採訪地點放在了書房,午後陽光正好,透過玻璃灑入屋內,亮堂堂、暖洋洋的,令人心情愉悅。
有了一上午的接觸,林朝陽和瘂弦關係談不上熟稔,但交流起來非常流暢。
當瘂弦向林朝陽發出問題時,蘇偉貞在西院向馬原發出了靈魂拷問:“你為什麼說林先生是二流作家?”
這會兒馬原不跟祝偉辯論了,聲量都小了,急忙辯解道:“我是說放眼世界,他算二流作家。在國內,他還是第一流的。”
“那你覺得他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闖關東》,必然是《闖關東》!”李拓搶答道。
馬原不耐煩的呵斥道:“問你了嗎?問你了嗎?”
然後扭過頭對蘇偉貞說:“是《渡舟記》,毫無疑問是《渡舟記》。”
“為什麼是《渡舟記》?”
“因為這部小說的哲學思辨是他作品生涯當中的巔峰,不管是文學性、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中國當代文學找不出第二部這樣的作品。”
馬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滿懷信心,然後蘇偉貞轉頭又問李拓,“你為什麼覺得是《闖關東》呢?”
這頓時讓馬原感覺心情不是很美麗。
“你去細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很難再去找到一部如同《闖關東》這樣的雄奇史詩了。
它的藝術基調如此凝重、悲壯,讀來讓人深深慨嘆人生的變幻莫測、歷史的滄桑無情,如此令人感動又沉重的審美感受是中國當代長篇小說中罕見的。”
李拓自信滿滿的闡述著自己的理由。
蘇偉貞打算在詳細的聊聊兩人眼中林朝陽最好的作品,冷不防看到了窗戶玻璃上貼了一堆腦袋。
於華解釋道:“聽說您來採訪大家對朝陽老師的印象,大家都想來聊一聊。”
大家接受採訪的意願如此之高,著實出乎了蘇偉貞的意料,他生平還是第一次見到有作家能夠受到同行們的如此愛戴。
在眾人的熱情捧場之下,他的採訪從下午持續到了晚上。
天都黑了,採訪還沒結束,蘇偉貞嗓子都啞了。
他一個人採訪一群人,並且是傾訴欲爆棚的一群作家。
蘇偉貞看著還有幾個沒怎麼發言,正虎視眈眈的作家,感到一陣絕望。
這個時候,瘂弦採訪完林朝陽過來找他。
見滿屋子煙霧滾滾,眾人高談闊論,不由得欣慰的點了點頭。
採訪就應該這樣。
這氣氛,多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