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真正的英雄主義(第2頁)
以長久的文學品格和知識分子氣質的堅持贏得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各國知識分子階層的崇敬與認可。
在美國新聞界,有人將《紐約客》稱為“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在幾乎每一個美國知識分子或中產家庭的書架上,一定有一本《紐約客》。
林朝陽剛到美國就接受了《紐約客》的採訪,當然與蘭登書屋脫不開關係。
現在這兩家公司是一個老闆,都隸屬於紐豪斯新聞集團。
蘭登書屋是80年被薩繆爾·紐豪斯收購的,《紐約客》則是在1985年被收購的。
跟接手蘭登書屋時差不多,薩繆爾·紐豪斯在接手《紐約客》後拿下了原主編威廉·肖恩,直接引發了《紐約客》作者群的抗議。
但文化人造反通常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紐約客》作者群的抗議被紐豪斯輕而易舉的化解,沒有帶來任何改變。
《紐約客》對林朝陽的採訪是以問答的形式刊出的,標題叫《用文字書寫時代》。
文章的導言是這樣寫的:
1991年5月9日,平常的工作日,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圖書館比平時早開了半個小時。
一大早,便有不少學生聚在圖書館門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學校文學社團的學生,也有一些外來的文學愛好者。
他們看起來很興奮,熱情洋溢,在圖書館開館之後他們走進了圖書館,由展示海報和圖書所組成的道路一直通往社區活動室,讓氣氛變得莊重而肅穆。
今天在這裡有一場特殊的活動——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頒獎儀式。
這個已經擁有二十多年曆史的文學獎項自誕生之日起,就將諾貝爾文學獎視作自己挑戰的目標。
值得欣喜的是,在多年的評獎過程中,它的獲獎者和提名者中確實有許多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成功。
今天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將迎來它的第十一位獲獎者,一位中國作家——林朝陽。
他很年輕,看起來比大學生們更加精力充沛。
在頒獎後,他被熱心讀者們團團圍住。如此受歡迎的場景令人很意外,這可是一位來自萬里之外的中國作家。
他謙和的回應著讀者們的需求,“這是我和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也有可能是最後一次”,林朝陽如此說。
事實上確實如此,來參加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頒獎儀式,是他第一次踏足美國。
不管是對於這些讀者,還是對他而言,這樣的見面都是珍貴的。
他說:“要珍惜每一次見面。”
導言結束後是採訪的正文,林朝陽沒有看下去,那些問題和回答他現在還記得,實在沒有看的必要。
“這篇稿子最後對你的評價可不低!”蘆安·瓦爾特翻著雜誌說。
然後他問林朝陽,“今天打算去哪兒轉轉?或者我帶你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采采風?”
蘭登書屋為林朝陽籌辦的活動在兩天之後,這兩天都是自由時間。
“去趟圖書館吧。”林朝陽說。
聽到這話,蘆安·瓦爾特知道林朝陽必定是要為新書做準備了,他興致勃勃的拉著林朝陽上車直奔紐約公共圖書館。
走進圖書館,林朝陽一頭扎進了期刊室。
“林,需要我幫忙嗎?”蘆安·瓦爾特問。
“不用,你忙你的就好了。”
蘆安·瓦爾特見林朝陽埋首於一堆舊報紙、雜誌之中,也樂得輕鬆自在。
如此一日輕鬆度過,第二日又是如此,蘆安·瓦爾特感覺有些無聊了,跑回了公司去上班。
隔天上午,林朝陽出現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今天他將會在哥大的洛氏紀念圖書館進行一場演講。
演講活動是蘭登書屋和哥大東亞提前溝通好的,林朝陽到校後先是見到了東亞繫系主任漢斯·別林斯頓。
漢斯·別林斯頓是美國知名的中國史和中國古典語言文學專家,他對林朝陽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親自帶領著林朝陽和蘆安·瓦爾特來到了洛氏紀念圖書館。
洛氏紀念圖書館是哥大校園內眾多圖書館中規模比較大的圖書館,因為位於哥大校園中心,所以哥大經常會在這裡舉辦一些比較重要的活動。
在洛氏紀念圖書館前方,一尊名為“母校”的女神立在那裡,女神雕像身穿學袍,頭戴桂冠,坐在王座上,目視前方。
它的扶手前有兩盞明燈,象徵著智慧和信條。
在女神雕像身後,就是洛氏紀念圖書館的階梯,拾階而上,十根高大的羅馬柱雄偉壯觀,它的圓形穹頂也是哥大校園的標誌之一。
步入圖書館,來到活動廳。
林朝陽有些訝異,前幾天在俄克拉荷馬大學,還可以說是學生們因為有頒獎而捧場,今天的場面著實令他感到意外了。
只見偌大的活動廳內此時已經人滿為患,連過道上也站了不少人,空氣中瀰漫著一股不知道為何而來的緊張氣氛。
“這場活動從你踏上來美國的飛機,我們就在跟哥大預熱了。
你不知道,你的《梵高之死》在哥大的學生群體當中相當受歡迎。”
林朝陽聽著蘆安·瓦爾特的話有些好奇,“為什麼?”
蘆安·瓦爾特想了想,說:“大概是因為每個無所事事的大學生都做過當藝術家的夢。”
好毒舌!
讓大學生們聽到怕不是要打死你!
“你別小瞧你的影響力,之前你得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就在美國見了不少報紙。
這回領獎,《紐約時報》《紐約客》都有報道,要說在普通讀者當中,可能沒什麼。
但在高校裡,學生們最願意追你這種‘不太大眾的明星’!”
蘆安·瓦爾特的說法可以說精準的剖析了大學生們的心態,追求的就是個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像林朝陽這樣在美國有些名氣的外國作家,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這種審美追求。
所以當他走到演講臺前,如同火星落在了稻草堆上,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弄的林朝陽都有些發懵。
這反應未免也太誇張了吧?感覺今天不講點乾貨都對不起這些學生們的反應。
活動廳佔地廣大,儘管是白天,也必須要依靠燈光才能提供充足的光線。
在燈光下,林朝陽看到了一雙雙眼睛如夜空中的星星,明亮而充滿期待,讓他忍不住想起以前在燕大演講時,那時似乎也是這樣。
“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哥倫比亞這座頂尖學府和諸位進行交流,雖然我的演講才剛剛開始,我已經預感到這將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經歷。
就在昨天,我還在苦惱今天的演講應該講些什麼內容。”
林朝陽上來先賣了個關子,引來了不少人的好奇。
“那天我跟編輯在第七街的麥克索利酒吧喝酒,偶然間碰見了羅伯特·勞森伯格。他,你們知道嗎?”林朝陽問。
底下不少學生點頭。
林朝陽玩笑著說道:“看來他的知名度在美國不太行,才這麼些人知道。在我們中國,我如果問大學生的話,十個裡有九個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