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紐約客》專欄
朱迪斯·瓊斯好歹也是編輯過十多部暢銷烹飪圖書的知名編輯,自問對各國美食的涉獵遠超常人,對於烹飪這件事也有著獨到的見解。
可她卻被林朝陽的眼神和語氣給深深的刺痛了,那種如同博學老者對待幼兒園小朋友一般居高臨下的姿態,實在讓人很不爽。
“林,我也覺得烹飪是藝術,所以它才值得推廣。”
“不,你不懂。”
朱迪斯·瓊斯還想反駁,林朝陽卻沒有給她說話的機會,他指著廚房島臺上的西班牙火腿。
“你知道火腿的製作方法嗎?”
“當然。”朱迪斯·瓊斯說。
她刻意賣弄道:“一條上好的西班牙火腿需要用伊比利亞黑豬肉作為原料,經過長達數月到一年的風乾才會成熟,達到絕佳的風味。”
林朝陽點了點頭,“說的不錯。”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
為了保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醃臘、糟醉、風乾和煙燻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曾讓我們意外的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是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
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人們的日常飲食,並且蘊藏著人類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林朝陽的語氣和緩,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訴說感,輕易的讓朱迪斯·瓊斯閉上了嘴,她的注意力已經完全被林朝陽的語言所吸引。
“在我們國家的湖南,每年一到秋天,稻田裡的禾花開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醃魚和做臘肉的時節。
湘西地帶木材豐富,燻烤臘肉的燃料以硬木為佳,如茶樹和楊梅樹。
燻烤時,要把醃製好的肉掛在取暖做飯的火塘之上,還不斷將松果、茶殼、桔皮等放入火塘,這樣燻烤出來的臘肉,就會帶著茶果的香味。
對純樸的苗家人來說,醃魚臘肉,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
伴隨著林朝陽的訴說,包括朱迪斯·瓊斯在內,在場的所有人眼前似乎都呈現出一幅田園牧歌,人間煙火的景象,彷彿身臨其境。
一段極富美感的描述結束後,眾人沉浸在林朝陽編織的畫面裡,怔在那裡久久的回味。
“真美啊,真是詩一般的語言。”多麗絲·萊辛慨然道。
傑森·愛潑斯坦腦海中仍保留著剛才的畫面,“林,被你說的我都想嚐嚐那種醃魚臘肉了!”
林朝陽笑了笑,“在美國可吃不到。”
朱迪斯·瓊斯神色複雜的望著林朝陽,雖然很不想承認,但僅憑著剛才那一段描述,她就已經看到了自己與林朝陽在對飲食一道認識上的差距。
飲食是生活態度,是藝術,是道。
朱迪斯·瓊斯似乎明白了林朝陽剛才為什麼會是那樣的態度,與此同時,她心裡升起了一股強烈的見獵心喜。
正當她準備開口的時候,戈特利布的聲音響了起來。
“林,你對飲食的領悟太深刻了,不僅是令人耳目一新,更充滿了藝術性,把飲食真正的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戈特利布的聲音帶著些興奮,他的讚美毫不吝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戈特利布可不是個會這麼輕易給予別人如此高評價的人。
聽著他的讚美,林朝陽臉上露出微笑,說了聲謝謝。
在別的事上他可能會謙虛一下,但在飲食文化一道上,他很有信心。
他剛才對朱迪斯·瓊斯的態度倒不是敵視,只是實在瞧不上老美那種菜譜式的烹飪圖書。
《掌握法式烹飪藝術》《意大利經典烹調》《中東美食》……聽聽這些名字,有一個像是正經廚子想出來的嗎?
關鍵是這玩意竟然能賣幾百萬冊!
“林,你有沒有興趣來我們《紐約客》寫個專欄?就寫你剛才所說的這種內容。”戈特利布提議道。
聽到他的話,林朝陽還未表態,朱迪斯·瓊斯興奮了起來。
“羅伯特,我們想到一塊了。可以讓林在你們《紐約客》寫專欄,我來負責結集出版。”
戈特利布微笑著頷首,“這個建議很棒!”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說的熱火朝天,卻忽略了林朝陽這個當事人。
“那個……羅伯特,專欄我恐怕寫不了,這次來美國,我的主要任務除了領獎,是籌備新小說。”
戈特利布說道:“這並不衝突。林,我們《紐約客》每週一期,一週一篇短文,千字即可,不會浪費你多少時間。”
“但……”
林朝陽正想回絕,朱迪斯·瓊斯又說道:“林,難道你不想讓美國的民眾多瞭解瞭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嗎?”
她這句話打在了林朝陽的七寸上,見林朝陽果然開始面露遲疑,朱迪斯·瓊斯眼中閃過得意。
從剛才林朝陽的一舉一動之中,她不難看出林朝陽對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
驕傲就好,我這一句,你該如何應對?
“朱迪斯說的沒錯。林,這是個傳播你們中國飲食文化的好機會。”戈特利布也跟著添了一把柴。
其他人看著這種情況饒有興致,要知道在《紐約客》上發文章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大家倒不認為以林朝陽的名氣和實力這是件多麼榮耀的事,但戈特利布說的可是個人專欄,這就要珍稀多了。
《紐約客》的專欄代表不了作家多受歡迎,但一定能代表作家在某個領域的專業度,只有某個領域享有盛譽的作家、記者和研究者才擁有在上面發表專欄的資格。
正在林朝陽猶豫的時候,傑森·愛潑斯坦也勸道:“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對你來說也是個新的嘗試。”
林朝陽看了一眼愛潑斯坦,因為跟蘭登書屋的合作關係,他和愛潑斯坦的關係顯然要親近一些。
本來他已經動搖了,見愛潑斯坦也如此勸說,他便借坡下驢,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