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48章 《紐約客》專欄(第2頁)

 “好!既然諸位這麼相信我,那我就嘗試嘗試。” 

 戈特利布笑得十分開心,“林,你做了個明智的選擇!” 

 愛潑斯坦一臉調侃之色,“在《紐約客》發專欄,朱迪斯負責出版。林,你這個待遇在此之前還沒人享受過。” 

 “榮幸之至。”林朝陽說。 

 戈特利布和朱迪斯·瓊斯略顯自矜,兩人剛才勸說林朝陽時毫無架子,那是因為被林朝陽的才華所折服。 

 面對一般的作家,他們可沒這麼好說話。 

 說笑之間,晚餐就緒,眾人落座進餐。 

 順著剛才的話題,朱迪斯·瓊斯跟林朝陽請教了一些關於中餐的問題。 

 “朱迪斯,其實很多人對中餐有個很大的誤區,他們習慣於按照國家來將飲食劃分,這對於法國、意大利這些歐洲國家來說沒什麼大問題,但這樣的劃分對中餐並不適用。” 

 “為什麼?” 

 “我們說飲食,它實際上某一區域、某一群人自古以來逐漸養成的生活方式。 

 中國幅員遼闊,東部沿海、西部高原,北方平原、南方多山,還有盆地、沙漠戈壁、丘陵不同的地形,東北部靠近北寒帶,南部卻接近熱帶。 

 如此巨大的經緯度跨度,不僅造就了中國不同一般國家的民族多樣性,也造就了各地完全迥異的飲食習慣。 

 比如我的家鄉東北三省,那裡地處寒冷,飲食風格略顯粗獷,調味重油重鹽。因為在漫長的冬季裡,人們必須要以此來保證體力。 

 川渝一帶以辣聞名,因為那地方雨水多、氣溫高,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有效幫助人們驅寒祛溼。當然,這個是中醫裡的概念…… 

 所以說,許多人以國家的形式來總結和歸納中餐,往往不得其法,原因就在這裡。 

 我認為更準確的方式是以省份,或者是區域來劃分。 

 比如東北的平原地區以及內蒙古東部,這幾個地方飲食習慣相近,就被劃分出了遼菜這個獨特的飲食系統……” 

 說起中國的飲食文化,林朝陽侃侃而談,滔滔不絕,聽得在場眾人一愣一愣的,沒想到中國人的飲食系統如此複雜。 

 “有意思!” 

 當林朝陽的講解告一段落,戈特利布讚了一句。 

 對於林朝陽在不知不覺之間成了今晚聚會的主角,大家也並不介意。 

 在場的都屬於典型的左派知識分子,倡導反對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環境破壞等問題,強調個人自由和多元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因此對於林朝陽所闡述的這些飲食理念和文化並不排斥,反而十分欣賞。 

 他們的性格和喜好也是《紐約客》這份雜誌的讀者群的一個縮影。 

 今天的聚會有好幾位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同志,精力遠不如年輕人旺盛,到晚上九點聚會便散了。 

 臨走之前,戈特利布不忘叮囑林朝陽早點寫兩篇稿子先交上來,他好推進專欄的事。 

 林朝陽應了一句之後告辭。 

 傑森·愛潑斯坦主動和林朝陽走到一起,等走出戈特利布家的院子後,他才張開了口。 

 “林,你會不會覺得戈特利布邀請你寫專欄這件事有點突兀?” 

 看來愛潑斯坦是瞭解些內幕,林朝陽點了點頭,說:“是有點。” 

 傑森·愛潑斯坦嘆了口氣,說道:“他也是沒辦法……” 

 1985年薩繆爾·紐豪斯入主《紐約客》,出於商業目的對雜誌內容進行了不少調整,一度導致《紐約客》在讀者和廣告商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羅伯特·戈特利布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手了《紐約客》。 

 接任總編之後,戈特利布安撫住了前任總編威廉·肖恩留下的大將,對作家變得更加親近,並讓一直很受歡迎的麥格拉思擔任了二把手。 

 在雜誌內容上,他延續了以往的特色,還要求將選題範圍擴展得更加廣泛,變得更加親近年輕人。 

 他的這些舉措成功的為《紐約客》挽留了讀者,也僅限於此。 

 畢竟紙媒的輝煌時代在進入八十年代後期就已經過去了。 

 但身為資本家的紐豪斯並不滿足於《紐約客》的現狀,以他的角度看來,《紐約客》是美國知識分子最為推崇的雜誌,擁有數以百萬計的忠實讀者。 

 並且這些讀者都是高淨值人群,《紐約客》所要創造的價值應該遠不止如今的水平。 

 “最近半年,羅伯特的壓力很大。他其實很想完成老闆交代的任務,但前提是保持雜誌的路線和風格。 

 你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特長很吸引人,我想他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想嘗試為《紐約客》帶來一些改變。” 

 聽完愛潑斯坦的陳述,林朝陽瞭然的點了點頭,“原來如此。” 

 愛潑斯坦又說:“不管怎麼說,別有太大的壓力。專欄這種東西對於一般作家來說可能很重要,但對你而言只是玩票性質的。” 

 “我明白。”林朝陽笑著回道。 

 兩天後,林朝陽接到了蘆安·瓦爾特的通知,羅恩·伍德魯夫同意了林朝陽以他的經歷為原型創作小說,但有一個條件。 

 “什麼條件?” 

 蘆安·瓦爾特一臉為難,沒有回答林朝陽的問題,“他是個瘋子!” 

 林朝陽聞言立刻明白,肯定是羅恩·伍德魯夫提出了什麼看起來匪夷所思的條件。 

 “不會是要跟我來個血盟吧?”林朝陽玩笑著說道。 

 蘆安·瓦爾特苦笑,“他倒沒那麼可怕。” 

 他嘆了口氣說道:“他讓我們保證,你的小說必須要賣530萬冊,還要改編成電影。其實他的想法是,最好直接拍成電影。” 

 聽到這個條件,林朝陽面色平靜,一個身患絕症的人來說,提出任何條件都不令人奇怪。 

 “他這種條件沒什麼意義吧?小說售賣需要時間,就算再受歡迎,530萬冊也不可能是一兩年賣出來的。 

 那個時候他說不定已經不……” 

 意識到接下來的話有些不妥當,林朝陽改了口氣,“我明白,他是想讓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想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