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傳媒帝國(第2頁)

 “嘶~” 

 許靄儀忍不住驚歎出聲,這可是21億港元啊! 

 果然是林太,出手永遠都是大手筆! 

 關鍵是現金收購,這麼大一筆資金,即便是那些藍籌股公司也沒幾家能拿得出。 

 可惜整個收購案跟明報企業關係不大,他們這些明報企業的中高層甚至連消息都不知道,還是從競爭對手那裡知道的消息。 

 到底不是人家的心腹,許靄儀心中有些幽怨的想道。 

 許是看出她的心思,金庸安撫道:“收購談判本來就是要保密的事,這件事林太事先已經知會過我。集團這邊抽調了三個人,是我囑咐他們千萬保密!” 

 “這次收購成功,對明報而言有利無弊,不光是業務範圍的拓展,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流動上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金庸言語之間對這場收購案十分讚賞,當初他在問明報集團尋找接盤者時幾經挑選,為的不就是找到一個能讓明報集團大踏步的發展下去的人嗎? 

 現在看,被林氏收購,簡直不要太成功。 

 不但明報集團變成了明報企業,成功上市,一舉成為香江最大的傳媒業集團,現在連電視臺都要有了。 

 金庸只感覺老懷大慰。 

 許靄儀心裡也明白,眼下的明報企業在香江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瓶頸,收購衛星電視確實是神來之筆,為明報企業的發展打開了上限。 

 但她也在猜想,林太之所以要以林氏影業為主進行收購,未嘗沒有制衡明報企業的想法。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明報企業一家獨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明報企業內進行一次名為調動,實為清洗的人員大流動。 

 畢竟明報企業現在的大多數管理人員都是查先生一手帶出來的。 

 一石數鳥! 

 林太的心機和手腕,實在莫測! 

 許靄儀忍不住生出幾分敬畏之心。 

 關於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聯合收購衛星電視有限公司的決定,在兩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上不過是走個形式。 

 就跟當初陶玉書決定向內地捐贈1億港元一樣,其實打個電話就可以,但這畢竟是一筆涉及到20多億港元的交易,形式上還是要尊重廣大投資人。 

 上午《信報》報道,下午兩家公司開會,消息早已傳的滿城風雨。 

 這期間,上午時明報企業和林氏影業的股票一直在震盪,直到下午消息確定,市場立刻反應過來,股票直接拉漲。 

 一直到兩家公司出公告,向聯交所提交收購相關的文件和資料,公司停牌,明報企業和林氏影業加在一起直接漲出了20億市值。 

 市場反應如此激烈,甚至不需要兩家公司出通稿來畫餅,廣大投資人已經自行腦補出一幅美妙畫面。 

 電影、電視、新聞……這不妥妥一個正在冉冉升起的傳媒帝國嗎? 

 買!必須買! 

 橫跨電影、電視、新聞的巨型文化傳媒集團,當年的邵氏來了也不夠打啊! 

 除了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這兩家收購方,這次收購公告放出後,連被收購方衛星電視的母公司和記黃埔的股票都跟著漲了不少。 

 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上漲的邏輯是業務方向上有了新的擴展,和記黃埔股價的上漲單純是因為賺錢。 

 衛星公司有限公司這家子公司,和記黃埔總共也就投入10億港元,這才半年時間淨賺11億港元,上哪找這麼好的買賣啊! 

 至於說,賣了本來很有潛力的電視業務,讓損失了公司的未來潛力,對於別的公司可能是問題,但對和記黃埔從來都不是問題。 

 李嘉誠掌舵下的和記黃埔,從來都是什麼賺錢做什麼,賺錢才是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 

 林氏影業、明報企業聯合收購衛星電視,最大的影響不是股價,而是香江傳媒業的整體格局。 

 正如市場上的投資者們所期待的那樣,一個橫跨電影、電視、新聞的傳媒帝國已經形成了雛形,這對於香江的傳媒行業整體來說既是提升,也是巨大的挑戰。 

 不管是幾家報業上市公司,還是電視臺,看到這個新聞無不感到壓力巨大。 

 原因也很簡單,報刊銷量、開戶費大多都是維持開支,要賺大錢都得靠廣告。 

 如今林氏影業、明報企業、衛星電視三家形成集團作戰的模式,無論是在成本控制、業務流轉、輻射人群、業務量等諸多方面,都將對其他競爭對手形成一定的擠壓。 

 這種擠壓可能在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什麼,畢竟衛星電視才開播半年。 

 可時間長了呢?它逐漸發展起來了呢? 

 都是大家浸淫傳媒行業幾十年的老狐狸,心裡明鏡一般,但面對陶玉書的咄咄逼人,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辦法,只能期盼著手底下見真章的時候能夠抵擋得住攻勢。 

 衛星電視被收購的消息傳出來這天是週五,沸沸揚揚的鬧了一整個週末,到週一市場才安靜下來。 

 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兩家公司依舊處於停牌狀態,一直到第二個週五,《明報》突然發表了一篇新聞稿,詳細披露了收購案的箇中內情。 

 其中各種利益談判的細節較之《信報》的報道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眼球,讓本已經沉寂下來的收購案再次獲得了市場的關注。 

 有意思的是,《明報》的報道並未把筆墨完全放在兩家收購方上,在這篇報道里,負責衛星電視有限公司實際經營的李家次子李澤楷似乎成了主角。 

 豪門出身,初生牛犢不怕虎,以5億資金(只計算衛星電視牌照費)半年時間博得21億,這絕對要算是香江商業史上最短平快、最具性價比的投資了。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澤楷這位超人次子一戰成名,成為了這個八月裡香江商業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明報》的帶動下,諸多新聞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著衛星電視收購案,李澤楷“小超人”之名不脛而走。 

 最近李嘉誠在與不少商業夥伴交流時,動不動就會聽到“後繼有人”、“虎父無犬子”這樣的評價。 

 他聽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體突然之間一窩蜂的吹捧兒子,必定是出自於那位林太的手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風頭出的太大了,為了減少她自己的受關注度,便將兒子推到了臺前。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體力量,操弄如此級別的輿論,易如反掌。 

 可即便是明白陶玉書的居心用意,李嘉誠卻也不能完全怪罪。 

 因為兒子雖然當了擋箭牌,卻也結結實實的在香江商業界乃至亞洲商業界揚了一次名。 

 年輕人初入生意場,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一朝成名的。 

 在商業圈子裡,“名聲”不一定等於“錢”,但一定等於“勢”。 

 劉鑾雄為什麼在當年成為香江股壇人人談之色變的“股市狙擊手”? 

 一戰莊士集團、二戰華人置業、三戰中華煤氣……後生小輩挑戰名門望族,將大佬玩弄於股掌之中,這便是以名聚勢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