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一場美食的奇幻之旅》(第3頁)
這一切離不開《仙劍奇俠傳》的熱賣。
陶總對此很得意,甚至做起了上市的美夢。
“你又不缺錢,上市幹什麼?”
“威風啊!上市公司,嘿嘿,說出去多有面子!”
妹妹的回答讓陶玉書沉默下來,她不明白,憑什麼她開公司每天累死累活、兢兢業業的,而妹妹卻可以過家家一般就把公司做起來。
陶董破防了,不是因為妹妹的得意和炫耀,而是她算了算,砂糖遊戲現在好像確實符合港股上市的要求。
公司上市,別的要求都是小事,盈利要求是重點。
現今港股上市不像後世那樣嚴苛,僅需要上市前三年合計盈利5000萬港元(最近一年須達2000萬港元)即可。
今年是砂糖遊戲開業的第三年,盈利規模也夠了,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你可想好。公司上市能融資不假,以你們公司的規模,撐死了融1億。
但上市以後得對投資人負責,財務要經得起審計,業務發展、盈利目標這些都要接受投資人的監督。
完成的好,股價漲;完成的不好,股價跌,跟過山車一樣。”
陶玉墨猶豫了一下,別說1個億了,就是1000萬她都不知道怎麼花,關鍵是自己開公司還得被別人管。
“算了,那不上市了!”陶玉墨說。
陶玉書鬆了口氣。
晚上的臥房內,夫妻倆躺在床上,林朝陽調侃道:“我看公司上市都沒玉墨給你的壓力大!”
陶玉書頓時感覺有些難為情,惱羞成怒道:“你嫌棄我!”
“我沒有,我不是,你別瞎說!”
林朝陽滿滿的求生欲,將她拉進自己的懷裡,“我是看你們姐妹倆這麼拉扯覺得可樂!”
一進林朝陽的懷裡,陶玉書立刻柔軟了下來,她語氣幽幽的說道:
“唉!她做什麼事好像都不需要費力氣,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而我必須要付出一百二十分的努力才行,從小就是這樣。”
林朝陽仔細想想,好像還真是。
別的不說,就拿考大學舉例。
媳婦高考前的用功他是看在眼裡的,然後考了個燕師大。
到了陶玉墨高考,那時候她在家裡就是正常學習,該玩的一點沒耽誤,時不時還要幫著照顧兩個侄子,就這樣輕輕鬆鬆的考上了燕大。
燕師大當然是很好的學校,但跟燕大終究是有那麼一內內的差距。
“她那些都是小聰明,你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林朝陽溫柔的說道。
“什麼大智慧?你說說!”
陶玉書知道他是在安慰自己,卻故意為難。
林朝陽不慌不忙,握住飽滿,低聲在她耳邊呢喃,“那我好好給你解釋解釋這個‘大’的問題!”
翌日一早,陶玉墨打著哈欠走出房間,陶玉書正滿面紅光的吃著早飯,見她出來,說道:
“過來吃飯,順便聊聊上市的事。”
陶玉墨:?
“愣著幹嘛?過來啊!”陶玉書催促。
昨晚,經過林朝陽一晚上的“開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她不能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
陶玉墨剛睡醒,腦子還沒轉過來呢,被她叫到餐桌旁,聽她說了半天上市規劃、未來展望……
“姐,我不跟你說了嘛,不上市了!而且昨晚你不也說上市麻煩一堆嗎?”
“凡事有利有弊嘛,我昨晚沒考慮周全,只想到了不好的地方。
公司現在經營的這麼好,上市也沒什麼不好,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做大做強!”
陶玉墨搖了搖頭,“不用做大,現在我都感覺有些管不過來了。”
“沒出息!”陶玉書數落了她一句。
“是是是,我沒出息,您老教訓的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陶玉墨果斷認慫。
“你……”陶玉書怒其不爭的瞪了妹妹一眼,最後無可奈何的說:“算了,你自己決定吧。”
恰在這時,林朝陽頂著黑眼圈哈欠連天的出現在餐廳,陶玉墨看了看他的萎靡不振,又看了看姐姐的紅光滿面,若有所思。
“你看什麼?”陶玉書問。
“沒什麼。”
陶玉墨說了一句,立馬逃之夭夭。
彈藥充足的女人真可怕!
早餐過後,陶玉書準備出門上班,不忘叮囑林朝陽,“你接了人就安排到半島酒店吧,晚上我安排了個接風宴。”
“朱迪斯來是為了出版的事,你沒必要出面了,我招待一下就行。”
“沒事。正好電視臺那邊要做檔美食節目,她做了那麼多年的各國美食彙總,我和她取取經。”
“那行。”
陶玉書口中的“人”是朱迪斯·瓊斯,她這次專程來香江是為了跟林朝陽洽談《舌尖上的中國》的出版事宜的。
《舌尖上的中國》專欄文章自6月下旬在《紐約客》發表,每週一篇文章,一共發了15篇。
發表期間,文章在美國文化界以及讀者群體好評如潮,引發了極大的反響。
《舌尖上的中國》與普通的美食專欄文章不同,看似寫美食,實際上寫的卻是人文情懷、歷史發展、社會變遷。
這樣獨樹一幟的的風格獲得了美國知識分子階層的一致推崇。
《紐約時報》發文稱讚林朝陽——“像大師一樣寫作”。
《書評》雜誌的評論則認為:
林朝陽以嫻熟而雅緻的筆觸介紹了食材的選取、烹飪的技巧、飲食的禮儀以及美食背後的歷史傳承、地域特色、家族故事等。
使讀者對中國飲食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吃”的層面,而是以豐厚的人文關懷賦予了食物從未有過的內涵。
與《紐約客》在美國文化界齊名的《大西洋月刊》上刊文寫道:
“《舌尖上的中國》真正令人著迷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食物與人民生活相互交融的方式。
它不僅僅關乎果腹,更關乎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火鍋旁團聚,幾代人分享著故事與歡笑,那沸騰的湯底成為承載共同記憶的容器。
它關乎那位用心為孫輩烹製特色菜餚的老奶奶,傳承著那些如同珍貴傳家寶一般代代相傳的菜譜。
在《舌尖上的中國》所描繪的世界裡,食物是編織生活錦緞的絲線,將人們與他們的根、他們的社群以及他們的過往緊緊相連。”
文化界和讀者的一致好評反映在銷量上,讓《紐約客》自六月末開始,銷量一路上漲。
到9月23日,《舌尖上的中國》專欄整三個月,也是專欄最後一篇文章《三餐》刊出的日子。
《紐約客》專門為專欄的結束撰寫了一篇文章,放在《三餐》之前,文章標題是《a gastronomic odyssey through》,翻譯成中文是“一場美食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