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推行科舉(第2頁)
但顯然目前白任的威望尚不足以支撐他坐穩這個位置。
儘管他參與了二帝關會盟,代表秦國與其他國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可是僅僅依靠這一件事並不能給他帶來足夠的政治資本。
如今,朝廷中的許多大臣都是歷經兩代甚至三代皇帝的“老臣”,其中不乏像王邯這樣跟隨白羽一同起兵創立秦國的“三朝元老”。
面對這些經驗豐富、勢力強大的官員,白任又該如何駕馭?就連白衍都擔心,即使是自己在位時提拔的官員,也可能會因為白任的威望不足而對他不敬。
如此一來,白任要完全掌控朝廷,還需要多少時間呢?
難道他也會像自己一樣,在壯年時期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處理國內事務上,而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收復失地、實現統一大業的偉大目標嗎?
想到這些,白衍內心感到憂慮重重。
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白衍毅然決然地決定重啟曾經閻蒼在長平縣城所實施的‘科舉制’,旨在為白任挑選一批嶄新的官員,以強化他手下的實力。
“科舉制……”當聽到這個答案時,閻蒼的心情變得十分複雜。
作為首位在這個時代嘗試推行‘科舉制’的官員,他對這種制度在當時推舉制盛行的社會環境下可能產生的影響有著深刻的理解。
回憶起在長平縣的時光,首次推行‘科舉制’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然而,自那以後,科舉制始終未能在秦國的政治體系中得到全面推廣。
甚至連武試這樣的考試形式,多年來在秦國也僅舉行了不到五次,其中還有一次是由閻蒼在保定推動的。
至於專門招募工匠等技術人才的雜試,則在舉辦一次後便因遭遇強大阻力而被徹底廢止。
士農工商,在這個時代工乃是賤業,向來被人輕視。
如今要讓一個目不識丁、出身低微的工匠通過考試做官,這無疑是對傳統觀念的顛覆,也是對世家貴族利益的挑戰。
世家貴族們認為,官員應該出自世家大族,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
現在工部已經成立,高級官員的位置都被世家子弟盯上,如果再讓一個工匠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之一,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