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怎麼是自然指數形式啊(第2頁)
這場測試自然不會止步於照片。提供受試樣品的科研人員怎會甘休,他們已經做好準備,回收參加測試的樣品,對其進行各種領域的微量分析——一般而言,誰提供受試樣品,誰負責設計回收後分析流程。
畢竟每個領域的特色樣品,重要參數和測試手段都略有不同。如果說為了趕時間,臨時指揮中心不得不從審查層面拒絕大量樣品參加測試,那麼為了專業性,總不能否決已經參加過空洞操作的樣品在各個研究中心繼續開展後續測試。
那和買櫝還珠有什麼區別,人家起碼因為盒子好看才單買盒子把寶貝送回去,這邊千辛萬苦申報樣品送至空洞,就為了在空洞界面涮一下拍照片?
太抽象了,誰要是這麼幹,指定是吃飽了撐的。
……
李儉覺得,自己就像是海底撈裡的小哥,或者更進一步,是烤肉店店員。
科研人員把材料送過來,他負責把材料送進空洞再撈出來,這“火候”還不能老,一兩秒時間,樣品就沒了。幫科研人員把生肉烤成熟肉,再裝盤,等著烤完一整箱,請人送回去上菜。
有時候,科研工作的齒輪就是這麼運轉的,這也讓李儉從來不覺得什麼工作就比什麼工作高貴,亦或者低賤。
倒不如說,如果是海底撈裡的小哥,又或者是烤肉店店員,怎麼著也能混一頓工作餐吧。而在這空洞之上,李儉可看不出來自己能混什麼工作餐。
正所謂“廚子不偷,五穀不收”,李儉琢磨著,自己也得在這場實驗中搞點收穫。
倒不是說他得當著指揮中心看攝像頭的時候,從這些樣本里薅點給自己——這還真是廚子開偷——而是他想著,怎麼著自己也算是搞過科研工作的,哪能參與一場測試,只是幹活,什麼都分析不出來呢?
逼迫自己開動腦筋,起碼要把“涮空洞”這一步做好,可不能在這場實驗中丟份。
還別說,即使自己只負責拿樣品涮空洞,收手的時候用攝像頭拍照,只有這兩步工作可以看看,李儉還真發現了些許規律。
最先測試的一批樣品都是棒狀樣品,金屬、塑料、陶瓷之類的樣品,其力學性能大不相同,但在李儉儘量控制變量——主要是掠過空洞的時間和掠過空洞的方式——情形下,它們幾乎表現出相同的崩解特性。
具體來說,這些棒狀樣品掠過空洞後,表面都出現了排布近似的孔洞。
李儉純肉眼觀察,沒發現這些孔洞的密度、深度、佔據空間大小上因樣品材質差異有什麼數量級上的顯著區別。可惜他並不是拓撲學或者形貌專家,肉眼並不能看出孔洞排布是否遵循同一分佈規律。
這倒是好辦,後方指揮中心與自己長期連線,李儉相信,就算這些樣品還沒送到後方,他們也一定會優先將照片資料拿來分析。
“棒狀樣品伸入空洞的部分都出現了孔洞。從掠過空洞方式來看,樣品各部分在空洞停留時間正比於其相對中段的距離,而孔洞的大小、密度、深度似乎也和其距樣品中點的距離呈正比,這意味著樣品崩解程度和處理時間呈正比。是否計算出其具體的數學關係?”李儉尋求場外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