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用血去寫(第2頁)
至於那些不幸失去意識,甚至死亡的,則被迅速替換,關於它們正在執行的實驗操作,也理所應當地進行修改,再執行下一步。
空洞附近成了露天實驗中心,附庸戰士是耗材,大族戰士負責下指令,同盟首領規劃實驗方向。平均每五分鐘,同盟就能收穫一批有價值的情報。基於最新情報,同盟首領再規劃實驗方向。
就在李儉眼前,每個五分鐘,同盟都會拿出一版可以有效提升空洞停留時間的辦法;同時,每個五分鐘,同盟都會失去起碼三百名可以接觸空洞的附庸金丹期戰士。
直接死亡起碼一半,失蹤佔了兩成,能不能搶救個全屍出來都是問題。戰士們拼死拼活,若是能把昏迷的戰士撈出來帶走,甭管它是否清醒,比起死亡都好上太多。
戰士的失蹤原因相對來說比較統一。在控制變量分組實驗基礎上,失蹤的戰士都有“接觸空洞體態相仿”的共性。
它們的共同點是,肉身進入空洞的比例過大,並且沒有在身上系“安全繩”,戰友們在它們接觸空洞的時候便拉不住,等到預定返回時,更是泥牛入海,找不回來了。
從少數發現報告來看,失蹤者沉入空洞後迅速放空了自我保護能力,肉體一旦開始崩解,其速度便驟然加快,幾乎頃刻之間,妖獸便死無全屍,消失在空洞中。
同盟損失的附庸戰士中,尋回殘軀卻回天乏術的,佔據主流。
計劃在空洞內停留的時間超過閾值,戰友們拉回來的殘軀就是屍體。
防護力量不能抵禦空洞崩解,拖回來的殘軀還是屍體。
戰
士屍身上或多或少出現崩解症狀,這是空洞崩解作用擊穿防護的證明。不論是準備的力量不充足,還是停留的時間太長,理智撐不下去,無法調度防護,結果殊途同歸。
要麼把崩解防在外頭,在理智達到極限之前踏上返程,要麼就死。
黑色幽默的是,戰士們踏上返程的經歷對同盟價值不大,那些標記為失蹤或搜尋到殘屍的,才是夠有參考價值的錯題本。
活著回來被稱作保底,它們將自己在空洞中的見聞告知同盟大族,除了那些標誌著生命體徵的感受反饋會在綜合研判後,與它們當時執行的探索策略融為一體,它們只能說明同盟安排給它們的空洞接觸方案還有改進空間。
根據死亡案例,同盟調整後續實驗方案。
最先進入調整階段的是“自保方式”。
一開始,穿過空洞的修仙者為防不測,需要調集全部力量用於防備空洞影響。這固然在保命方面做到了極致,但集全力防備相當消耗理智,空洞對理智的侵害又不是法力防護所能抵擋的,反倒成了阻止修仙者延長空洞停留時間的行為。
在同盟假想中,修仙者要防備的是物質在空洞內自發產生的崩解,以及來自怪物的攻擊。
崩解在靈材上並不顯著,但在法力和尋常物質影響十分明顯。妖獸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身體在空洞內突然東缺一塊西缺一塊,雖然它們不明白機理,但既然第一批第二批附庸半身穿過空洞都沒死,它們就沿用法力防護,姑且認為調集法力防護身體,可以讓法力替身體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