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 汙衊(第2頁)
林家組織了不少人研究船出問題的原因,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傳動軸存在嚴重問題,而且是在胚料加工階段,便因操作不當,在鋼材上形成了嚴重暗傷,讓加工出的傳動軸存在極大缺陷問題。
這缺陷問題很明顯,在加工、檢驗等各環節都能輕易發現,東西也應該直接進行報廢處理,但不知為何,卻依舊繼續加工,最後讓經銷商摻在好的裡面,出售給林家。
通過對同經銷商處買入的其他貨品的檢查,又發現了一些問題產品,對方明顯是故意的,所以問題出現在經銷商,以及對實業沒太多瞭解的林家身上。
至於船廠這邊,一則東西是林家採購而來;二則別人也對問題處進行了遮掩,是很發現問題的,而且船廠也沒有相應的檢驗部門。
這時期的國內工廠,基本沒幾家能有一套完備流程,這也正常,不過船廠已經吸取教訓,組織專人對採買的材料、零件等進行仔細檢查後再使用。
造新船,李勤均並不是像孫善明一般好大喜功,也不像林鎮康,看著別人風光便心癢難耐上馬,而是切實認為林家需要這麼一款船,才組織起了人,進行研究、設計並建造。
李勤均主持設計建造的,是一條二三十噸的小船,用途是用來拖拽或頂推其他船隻,也就是一條小拖船。
原因是,得知林家改裝船隻,主要是為在出入川渝的長江水道上全程正常通航,其研究後,認為就算三峽江段,水流非常湍急的也僅是小部分江段,沒必要為了正常通過這一小部分江段,而為船加裝更大馬力的動力系統。
其開發拖船,就是為了在這一部分江段,通過拖船的拖拽、頂推等方式,助船通航,繼而讓運載船隻,可以選擇裝配動力更低動力系統,便能通航川渝內外,繼而減少改裝花銷。
畢竟情況很極端的航道,僅佔全程極少一小部分,而為這一小部分,便要大幅提高裝機功率,肯定是非常不合算的。
正常的商業航運講究的是性價比,就是人貨運輸單價或成本要儘量低廉,就算裝了大功率發動機,正常航行時,也需在速度與消耗之間進行取捨。
而水運航行中,速度和油耗可不是等比例上升,就算裝機動力非常足,為考慮經濟性,大概率也不會在正常航行中全部進行使用,那超出的一大截動力,大部分時間都不用,不就是浪費了?
林家是缺運力,但運輸原料、器械等等這些,動輒幾千公里,生產出的產品可能還要運出川地,所以絕大部分運輸,林家還是非常需要經濟性方面考量的,這船型也是非常契合林家的需求。
而且運力與降低裝船動力也並不是完全衝突對立,就算林家不差錢能採購來很多大馬力發動機,但搞到大馬力和較低馬力發動機難度是不一樣的。
甚至是把二者加裝到船上的難度、時間等也都是不一樣的,給運輸船加裝較低馬力的發動機,明顯是能更快提供更多改裝好的船隻,細算下來還能更快提供給更多的運力。
拖船加裝了一臺大馬力的發動機做為主動力,兩臺較低馬力發動機,做為必要時候輔助動力及備用發動機,跟林鎮康那條船一樣採用了三機三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