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推諉
王朝的核心是都城、都城的核心是宮城、宮城的核心是大朝正殿。
動用三四萬人在前朝北宮的基礎上改建的太極殿,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朝政正殿,與之一字並列的東堂、西堂分別作為天子曹叡日常處理朝政與起居之所。
但在這座莊嚴偉壯的正殿內舉行的大朝會,往往決定不了一些敏感的事情。
就如關乎伐遼東戰事的錄功上表。
聲音尖細高亢的侍宦都宣讀完好長的時間了,天子曹叡也沉聲發問“眾卿以為如何”讓百官共議好些時候了,正殿內仍舊沒有一致的意見。
有時候人多了也不好。
不同的立場、迥異的心思、瞻前顧後的忌諱等等,讓事情也變得複雜了起來。
何況今日天子曹叡的聲音聽不出喜怒,被冕旒貫玉遮住的眼神與臉色也無法讓公卿百官們一窺心意趨向。
故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曹叡也睏乏了。
直接點名數位老臣自去九龍殿計議,自身則是歸去東堂署理庶務。
這也是慣例了。
大朝會就是個提出問題的流程,中(內)朝才是真正決策事情的地方。
被點名之人,分別有中書省的劉放與孫資、尚書檯右僕射衛臻、侍中陳矯與盧毓、護軍將軍兼侍中蔣濟以及太常和洽。
依著常理而言,這種錄功的事情與太常無關,和洽是不用參與其中的。
但太尉司馬懿如今仍兼雍涼都督在外,而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自前朝以來就屬太尉所部,所以他算是被抓壯丁了。
對此,他倒是無所謂。
覺得自己也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但眾人卻是對他的意外參與滿心歡喜,期待著他能當個“嘴替”。
因為他們都覺得夏侯惠表丁謐從徵有功之事,屬實是太可惡了!也太令他們為難了!
就是為難。
廟堂是否對丁謐錄功與如何封賞,牽扯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首當其衝的就是所有被浮華案禁錮仕途的人。
準確來說是這些人的父輩。
比如現今就參與計議的劉放、孫資與衛臻。
他們都聖眷正隆,在廟堂中舉足輕重,幾乎能參詳所有軍國大事,但他們的兒子也在禁錮之列。
所以對他們而言,今日討論的結果就是一個契機。
丁謐若是能被解開禁錮了,那麼意味著他們的兒子也可以——夏侯惠能做到的事情,以他們的權柄想依葫蘆畫瓢,不過舉手之勞。
是啊~
私心稍微重了些的劉放與孫資,其實是挺欣喜夏侯惠搞這出的,只是不能將心思表露出來。
甚至還要避嫌,以免讓人茶餘飯後,非議他們是私心重於法度。
所以他們二人在進入九龍殿就坐後,就保持著緘默,等著其他人給出看法、看各人的反應之後,自己再斟酌得失利弊給與建議。
而素來守身甚正的衛臻,倒沒有多少欣喜。
相反,他還覺得夏侯惠此舉實在是太胡鬧了。
促成浮華案的司徒董昭才剛剛病故沒多久呢,夏侯惠就上表給被禁錮之人請功,是出於什麼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