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黃葉 作品
第802章 貨比貨得扔
楊天生和王文龍到了三法司的轎子前,楊天生直接問:“我們想要加入朝貢貿易,不知可有門路。”
那法司官員用帶著福建口音的漢語回答:“現已年底,單子已經排滿,若要拼單需得要比價。”
“什麼是比價?”王文龍好奇詢問。
楊天生幫助解釋說:“去往大明的琉球朝貢船運量有限,而且每年去的數量也有限額,船上所載的貨物體積越小、價格越貴就越合算,是以琉球國中會對貨物價值進行比較,價高質優者才能上船。”
朝貢貿易中還有“飄沒”的部份,且琉球王國的船隊報上“漂沒”已經成為習慣,分來的錢要和福建的太監還有地方官分享,但那屬於琉球國王自己的掙錢門路,和中日海商沒關係。
“何時開比?”楊天生問道。
那官員指指城門:“就在進門後最大的法司處比較,時刻都能夠進去。”
首裡城就是依靠對大明的朝貢貿易在運行,把所有有利於貿易的東西都擺在了城裡。
王文龍和楊天生依官員引導走進刻著朱元璋親賜“守禮之邦”四字的守禮門,進入城中,一眼就看見琉球王國的“所帶方”。
這是整個首裡城除了王公之外最顯赫的建築,法司門口擺著一口大銅鐘,上刻“萬國津樑”,解釋文曰:
“琉球國者,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樑……”
琉球國對自己的國家定位就是萬國的交通要津、海貿橋樑,無怪乎將三法司都建成了一個商業會館,目的就是招攬中日商人前來此處做生意。
楊天生和王文龍帶著樣品走進法司,門口兩個官員接待,一個說日語,一個說閩南官話。
“敢問老闆帶的什麼貨物?”
楊天生道:“陽蚌幹。”
這是楊天生給象拔蚌起的名字,原本的名字叫做“吊蚌”,楊天生覺得叫這名兒實在賣不上價,決定改成“陽蚌”,理由是既能表現象拔蚌的長相以及功效,也在影射象拔蚌的發現人。
要不是考慮到王文龍就坐在旁邊,楊天生都打算把這玩意兒叫做“建陽蚌”。
估計以後隨著王文龍發現象拔蚌的故事流傳,哪怕王文龍反對,未來“建陽蚌”這個名字難免還會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