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540章 火炮和軌道馬車(第3頁)

  “臣和工部的諸公認為,600毫米或800毫米都可以。”

  “1000毫米勉強也行,但是鋪設雙軌和轉彎就不太方便了。”

  這三種軌距,都是朱由檢讓試驗的,他聽到後問道:
  “你們的意見是什麼?”

  “選擇哪種軌距?”

  陳奇瑜猶豫了一下,回道:

  “臣等以為,可選擇800毫米軌距,使用一匹馬拉車。”

  “再定一種寬軌,用兩匹馬拉車。”

  把皇帝讓他們選的一種,確定為了兩種。

  朱由檢饒有興趣地道:

  “800毫米可以,能用作火炮、礦山軌道。”

  “寬軌你們打算選擇多少,用兩匹馬拉車運什麼?”

  他對此是沒有什麼意外,因為後世除了1435毫米標準軌距外,762毫米等軌距同樣廣泛使用。

  800毫米軌距,就是和762毫米接近的一種,他認為可以接受。

  這種軌距在他看來已經能承載兩米多寬的車輛,滿足此時所需。所以他之前並沒有提出更寬軌距,而是打算等窄軌成熟以後再發展。

  沒想到太僕寺的心很大,現在就想用寬軌。

  陳奇瑜向皇帝道:
  “800毫米窄軌最多能承載兩米多的車箱,更寬會不穩當。”

  “這種車輛中間設一個過道,左右兩邊各坐兩人都要擠。”

  “而且車輛還不能太大,否則一匹馬拉不起來。”

  “臣等合計之後,認為兩匹馬拉車更適合,軌距也要更寬。”

  這是大明眾多的人口數量決定的,陳奇瑜等人一開始就看不上窄軌,認為寬軌更合適。

  朱由檢想了想後世的公交車,寬度大多在兩米五到三米,兩米出頭確實有點窄。

  所以他就問道:
  “800毫米軌距不能承載兩米五的車廂嗎?”

  “1000毫米軌距行不行?”

  陳奇瑜對此回道:
  “1000毫米也不行,除非換用陛下說的工字型鐵軌。”

  “但那樣成本就高了,不如再加寬點,使用更寬的軌距。”

  “臣等造出的車廂,寬3600毫米,過道寬750毫米,每個座位寬475毫米,左右各三個座位,能並排坐六人。”

  “而且還能用雙層車廂,上面也能坐人。”

  命人把雙層車廂拉出,呈給皇帝觀看。

  朱由檢見他們連雙層車廂都造出來了,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他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人竟然連雙層客車都搞出來了。

  不過想想京城這麼小的地方,人口就接近百萬。他對陳奇瑜等人的選擇也能理解,因為需求在這裡。

  這麼昂貴的鐵軌,還要用兩匹馬拉,不使用雙層車廂多拉些客人,何時能收回成本?

  所以他頷首道:
  “這種車廂的軌距是多少?”

  “最大能承載多寬?”

  陳奇瑜見皇帝認可這個,當即高興地道:
  “陛下提出的工字軌非常穩定,只需要1400毫米就能承載這麼寬的車廂。”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臣等以為可用1600毫米規矩,正好是800毫米的兩倍,兩種軌距並用。”

  “車廂的最大寬度可以定為四米,是800毫米能承載的近兩倍。”

  “陛下出行之時,可以用更寬的車廂,乘坐更加舒適。”

  這個馬屁,拍得朱由檢很舒服。

  他是想把鐵路限界定得寬一點的,以便後世運輸火箭之類的大件物資,所以他貌似欣喜地道:

  “這種軌距的鐵路限界,就和公路車道寬度一樣,確定為四米。”

  “從軌道中間開始數,左右各兩米不得有阻攔物體。”

  “兩條複線之間,也要隔開安全距離,防止車廂碰撞。”

  讓陳奇瑜等人,根據這個數字,確定1600毫米軌距的鐵路限界等標準。公路車道寬度標準,也要和它統一。

  至於800毫米軌距的鐵路限界,被朱由檢定為最大2.8米。方便將來由木軌換為鐵軌後,承載更寬的車廂——

  至少要能左右各放兩個座位,運載更多客人。

  (762毫米軌距機車車輛上部限界,最寬2800毫米。

  書中800毫米軌距的規格和它大體相當,只是採用整數更方便計算。

  762毫米軌距的鐵路以前很常見,河南修了一千多千米,東寧島上運載甘蔗、蔗糖的五分車修了大約三千千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