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612章 生產困難(第3頁)
這讓他的心裡,對曹化淳也有些埋怨,認為這個王安的後繼者,完全沒有把作用發揮出來:
『本以為曹化淳在皇資委,能稍稍牽制塗文輔。』
『沒想到還是高看他了,這個人完全沒有能力。』
『皇上對他似乎也不怎麼待見,以後要離他遠一點。』
上次曹化淳建議他交好文臣,把稅收的主動權完全交給戶部,就引來了皇帝的責怪。
這讓王承恩知道,皇帝對宦官和文官的交往,還是有些忌諱的。
以後他想要繼續往上爬,不能學曹化淳。
轉著這些念頭,王承恩又聽到皇帝問道:
“這次收穫的八十萬兩銀子,朕打算都投入裝備生產。”
“能製造多少火銃,把御營裝備起來?”
兵仗局是屬於內府監督導的,兵器集團更是屬於內府監。王承恩急忙在心中算了一下,回道:
“現在的後裝線膛火銃,成本大約是三十元一支。”
“後裝滑膛火銃的成本,大約是十五元。”
“一根線膛銃管的拉制,通常會有五根失敗,被轉為製造滑膛銃管。”
“也就是說一支線膛火銃和五支滑膛火銃的組合,成本大約是一百零五元。”
“御營如今有一萬多人,按裝備一萬二千支火銃計算,需要二十一萬元花費。”
“如果都裝備線膛火銃,需要三十六萬元。”
這讓朱由檢點了點頭,認為能承擔這個花費。
但是王承恩接下來的話,就讓他不是那麼滿意了:
“自從陛下在前年確定制式火銃後,前期生產的重型火繩銃和輕型火繩銃,約有兩萬三千支。”
“去年九月轉為生產燧發火銃後,製造了大約一萬一千多支。其中前裝燧發火銃五千支,後來停止生產。另有後裝線膛火銃一千多支,後裝滑膛火銃五千多支。”
“臣以為今年全力生產的話,能製造大約六千支線膛火銃、三萬支滑膛火銃。”
“如果御營都裝備線膛火銃,需要的時間是兩年。”
這個效率,和朱由檢預想的相差甚遠。尤其是新的單發火銃出來後,需要更改設計,讓工人適應生產。
如果中間出現了問題,會讓生產速度進一步受拖累。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把御營裝備起來。
而且御營還不是輕易能派出去的,真正用於前線對付建虜,需要更多的火銃裝備軍隊。
這讓他對這個效率很不滿意,責問王承恩道:
“朕在去年不是指點你們使用流水線裝配嗎?為何效率還是這麼低?”
“是不是沒把這當回事兒,現在還沒辦好?”
王承恩對此有些委屈道:
“臣和兵仗局、裝備院的工匠,早就在各衙門推行流水線裝配了,很多不重要的小部件,都分給了其它衙門的工匠。”
“這件事去年底才完成,所以用這個辦法生產的火銃沒有多少,之前仍是按老辦法。”
“而且最難造的機匣和銃管,只能讓高級工匠去做。他們人數有限,數量自然提升不起來。”
“如果改為生產前裝燧發火銃,臣有信心每月生產六千支以上。”
這是裝備部之前上報的生產數量,每天能製造各種火銃二百支。
朱由檢也是按這個數字算的,所以才打算向東江領等藩屬賣火銃,增強他們的實力。
沒想到在轉為生產後裝火銃後,數量下降那麼多。去年一共才生產一千多支後裝線膛火銃,滑膛火銃的生產數量也不盡如人意。
這讓他不由詢問,問題出在哪裡?
王承恩對此回答道:
“臣以為最大的問題,是現在的滑膛火銃生產,從屬於線膛火銃,沒有人再專門製造滑膛銃管。”
“如果把線膛火銃和滑膛火銃分開,也不再使用機匣等複雜設計,它的數量會立刻提升到每月六千支,一年生產的火銃就能把京營裝備起來。”
“問題是裝備部現在認為滑膛火銃落後,所有滑膛銃管,都是拉膛線失敗後才改的。”
“這讓線膛火銃的產量上不去,滑膛火銃的生產也受限。”(本章完)
『本以為曹化淳在皇資委,能稍稍牽制塗文輔。』
『沒想到還是高看他了,這個人完全沒有能力。』
『皇上對他似乎也不怎麼待見,以後要離他遠一點。』
上次曹化淳建議他交好文臣,把稅收的主動權完全交給戶部,就引來了皇帝的責怪。
這讓王承恩知道,皇帝對宦官和文官的交往,還是有些忌諱的。
以後他想要繼續往上爬,不能學曹化淳。
轉著這些念頭,王承恩又聽到皇帝問道:
“這次收穫的八十萬兩銀子,朕打算都投入裝備生產。”
“能製造多少火銃,把御營裝備起來?”
兵仗局是屬於內府監督導的,兵器集團更是屬於內府監。王承恩急忙在心中算了一下,回道:
“現在的後裝線膛火銃,成本大約是三十元一支。”
“後裝滑膛火銃的成本,大約是十五元。”
“一根線膛銃管的拉制,通常會有五根失敗,被轉為製造滑膛銃管。”
“也就是說一支線膛火銃和五支滑膛火銃的組合,成本大約是一百零五元。”
“御營如今有一萬多人,按裝備一萬二千支火銃計算,需要二十一萬元花費。”
“如果都裝備線膛火銃,需要三十六萬元。”
這讓朱由檢點了點頭,認為能承擔這個花費。
但是王承恩接下來的話,就讓他不是那麼滿意了:
“自從陛下在前年確定制式火銃後,前期生產的重型火繩銃和輕型火繩銃,約有兩萬三千支。”
“去年九月轉為生產燧發火銃後,製造了大約一萬一千多支。其中前裝燧發火銃五千支,後來停止生產。另有後裝線膛火銃一千多支,後裝滑膛火銃五千多支。”
“臣以為今年全力生產的話,能製造大約六千支線膛火銃、三萬支滑膛火銃。”
“如果御營都裝備線膛火銃,需要的時間是兩年。”
這個效率,和朱由檢預想的相差甚遠。尤其是新的單發火銃出來後,需要更改設計,讓工人適應生產。
如果中間出現了問題,會讓生產速度進一步受拖累。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把御營裝備起來。
而且御營還不是輕易能派出去的,真正用於前線對付建虜,需要更多的火銃裝備軍隊。
這讓他對這個效率很不滿意,責問王承恩道:
“朕在去年不是指點你們使用流水線裝配嗎?為何效率還是這麼低?”
“是不是沒把這當回事兒,現在還沒辦好?”
王承恩對此有些委屈道:
“臣和兵仗局、裝備院的工匠,早就在各衙門推行流水線裝配了,很多不重要的小部件,都分給了其它衙門的工匠。”
“這件事去年底才完成,所以用這個辦法生產的火銃沒有多少,之前仍是按老辦法。”
“而且最難造的機匣和銃管,只能讓高級工匠去做。他們人數有限,數量自然提升不起來。”
“如果改為生產前裝燧發火銃,臣有信心每月生產六千支以上。”
這是裝備部之前上報的生產數量,每天能製造各種火銃二百支。
朱由檢也是按這個數字算的,所以才打算向東江領等藩屬賣火銃,增強他們的實力。
沒想到在轉為生產後裝火銃後,數量下降那麼多。去年一共才生產一千多支後裝線膛火銃,滑膛火銃的生產數量也不盡如人意。
這讓他不由詢問,問題出在哪裡?
王承恩對此回答道:
“臣以為最大的問題,是現在的滑膛火銃生產,從屬於線膛火銃,沒有人再專門製造滑膛銃管。”
“如果把線膛火銃和滑膛火銃分開,也不再使用機匣等複雜設計,它的數量會立刻提升到每月六千支,一年生產的火銃就能把京營裝備起來。”
“問題是裝備部現在認為滑膛火銃落後,所有滑膛銃管,都是拉膛線失敗後才改的。”
“這讓線膛火銃的產量上不去,滑膛火銃的生產也受限。”(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