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644章 家家有馬車
衙署搬遷的事情,讓朱由檢推行的坊巷調整,更加順利起來。
尤其是與會的群臣已經認識到,這是皇帝之前設置三城區後,對京城的重大調整。
這次調整完成後,京城的格局很長時間都不會發生改變。就像嘉靖年間修建南城區後,京城的格局到現在基本沒變化一般。
他們想要在這個調整中佔據先機,就得主動參與,配合皇帝的命令——
這是之前九寺、五院等方面的調整中,他們得出的結論。
之前還不願對朝堂制度進行大改的他們在五院、六部、九寺等衙門磨合順暢後,紛紛感受到其中的好處,對新制度更加支持。
這也是被削權最多的刑部雖有不滿,卻無法鬧起來的原因。
群臣們在看到刑部的遭遇後,這次紛紛主動支持皇帝對坊巷的改造,把督導的衙門搬遷到自己衙門附近。
在坊巷道路調整中,他們也紛紛提出建議,積極進行討論。
禮部尚書成基命道:
“《說文解字》曰:‘街,四通道也’。”
“前後左右皆通,是城邑中通行的道路,所有人都能走動。”
“因此行人、車輛眾多,陛下設置專門的人行道和車道,符合古人之意。”
讚揚了皇帝對行人和車輛分流的做法後,成基命繼續說道:
“不同於街為邑中道,巷有裡中道之意。”
“古時的裡就是現在的坊,坊中道路為巷。”
“它的一種寫法是衖,被蒙古人訛傳為衚衕,現在改寫為衚衕。”
“江南所謂的弄,也是巷的俗語。十七史言弄著,皆即巷字。”
(巷的異體字,其中一種加“行”字變成衖。古人大概讀hong,南方演變成long弄,北方蒙古人讀作衚衕,這是衚衕來源的一種說法,還有火巷訛傳等說法,以及胡人大同、胡人大統之意,明朝加“行”字成為衚衕,意為胡人北徙)
這樣一番解釋,讓朱由檢點頭讚許,問他道:
“成卿學問精深,不愧為禮部尚書!”
“卿的意思要把當前的衚衕,全都改回巷嗎?”
這個他曾想過,但是所有的衚衕都改名,變動實在太多了。
估計就算名義上改了,民間仍舊會稱為衚衕。
就像齊化門在正統四年改名為朝陽門後,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稱它為齊化門。
而且朱由檢也不覺得那些衚衕,能擔得起小巷的稱呼——
畢竟他定下的小巷標準,寬度是十六米。
成基命聞言回道:
“並非全部改為巷,而是隻改達到巷子標準的衚衕。”
“前元胡人訛傳的讀音,只能用在最窄的道路上。”
“只有十米以上寬度的,才能稱為某某巷。”
這讓群臣贊同,認為衚衕這個名字即使繼續沿用,也該作為最低等級道路。
朱由檢同樣也是這個觀點,所以他把達到十米或舊制三丈寬度的衚衕,定名為了火巷:
“十米以上道路能並排通行大車,方便消防隊帶著水車等工具進入。”
“火災也不易蔓延,會被道路隔離開。”
“這是前宋創立火巷的本意,可以恢復舊稱。”
成基命對恢復火巷舊稱很認可,他不認同的是小巷的稱呼:
“小巷意為更小的巷子,陛下將比火巷更寬的巷子稱為小巷,容易產生歧義。”
“而且巷本就是裡坊中的道路,沒有供坊外之人通行的責任。”
“它的寬度也不需要定得太寬,在十米左右即可。”
“如今京城並無十六米寬的道路,與它接近的,是原本六丈、接近二十米寬的小街。”
“臣意為若要修建小巷,不如修得再寬一些,直接修成小街。”
這個說法,讓朱由檢認真思索,琢磨是否合理。
按照當前的現狀,坊中道路沒有供外人通行的義務,當然不需要修得太寬。十米寬的雙向人車混合通道,即可滿足需求。
更寬的則能修成原本二十米左右的小街,有專門的車道和人行道。
不過,他提到道路寬度標準的原因不是為了現在,更多的是瞄準以後。
越往後京城拆遷的難度越大,將來汽車誕生後,怎麼改造舊城區?
所以他向成基命等臣子解釋道:
“朕的目標,是讓大明的恆產家庭、甚至家家都有自己的馬車。”
“沒有專門的車道,馬車通行不方便。”
“所以朕在規劃外城時,把新的巷子寬度定為十六米。”
“中間兩個專門的車道,兩側通行人力車和行人。”
把汽車說成了馬車,車道標準也按大車。將來汽車發明後,現有道路也能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