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330章 大學生和大學堂(第2頁)

“進士三年一科,每科進士二三百,三十年就是二三千。”

“舉人三年一科,各省舉人名額合計一千四百多人,三十年就是一萬四千多人。”

“縣試和府試每年都考,院試三年兩考,每次錄取的秀才,約有三四萬人。三十年積累下來,就有六十餘萬之多。”

“這些秀才除了向上考取舉人外,只能憑藉身份出入公門,在鄉間獲得一席之地。”

“實在是朝廷取用的舉人太少,他們沒有出路啊!”

秀才在大明的科舉制度中,可以說是最底層。但是他們又有一些特權,有可能得到任官的機會。

只是這個機會實在是少,大部分秀才都輪不上。很多秀才既考不上舉人,也沒有門路當官。很多人也不願自甘墮落從事工商,只能憑自身秀才的身份,在鄉間謀取一席之地。更有的一直在縣學、府學,一直在當學生。所以生員這兩個字,成為秀才的代稱。

這些懷著憤懣的生員,喜歡鬧事的非常多,他們聚集起來,甚至能影響整個大明的輿論。

張溥提議把舉人名額增加,就是這個考慮

他想讓大明的生員有更多的機會,為這些生員謀利益。

朱由檢聽著張溥的說法,心中驚訝於大明有功名的讀書人之多,也大概明白了大明的生員為何喜歡鬧事,而且影響力巨大。

因為以他的視角看來,這些生員就是失業的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

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失業,能不發牢騷嗎?

他們在民間引發的動靜,同樣也會很大。

所以,朱由檢聽完張溥的話之後,心中計算了一下,說道:

“聽你這麼說,秀才升為舉人的幾率,現在已不到百分之三。”

“舉人升為進士的幾率,則有可能達到一兩成。”

“難怪天下之間,有金舉人銀進士之說。”

“兩者確實相差懸殊,應該擴招些舉人。”

認可了張溥的建議,朱由檢卻不打算按他說的辦法擴招,那種直接增加一倍的做法,實在稱得上太糙了。

想到戶部正在推行的分稅制,還有增加催收的積欠,朱由檢道:

“舉人名額增加多少,要根據人口、稅收、完稅情況從長計議。”

“朕會讓大臣好好商議,找出一個好辦法。”

“增加的名額,可以確定分給明法科和明算科。”

“張卿以後對外,可放出這個風聲。”

把舉人名額和人口稅收掛鉤,這是朱由檢在綢繆國會時想到的事情。

後世的國會通常有眾議院和參議院,眾議院的席位,以人口為基準。

朱由檢把稅收和完稅情況納入,希望地方官員和民眾,更積極地納稅

至少不能讓拖欠稅收的官員鮮明約伯,積極收稅的官員反而被罵。

如今國會還沒影子,舉人名額卻需要增加,他就想把這個辦法,先在各地試行。

張溥對此從所未聞,但是想到蘇州的稅賦,他覺得這樣是好事。至少江南那邊,會增加很多名額。

所以他急忙附和這件事,打算回去後宣揚出去。一定要把這種對江南有利的政策,在朝廷獲得通過。

大致提出了這個構想,朱由檢讓張溥放出風聲在報紙上討論。

然後才提起了,自己給生員安排的一條出路:

“朕之前在規範吏員等級時就說過,有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五級吏員。”

“以後各地的吏員等級規範了,朕會專門下旨,鼓勵秀才當吏員。”

“如果能通過禮法數算考試,他們在成為九級吏員後,可以轉為官員。”

說著,朱由檢又想到了張溥如今的太學生身份,又道:

“如今太學生員,有舉貢官恩四途,還有捐貲例監。”

“但是捐貲例監的事情,朕是不願做的,必然會控制人數。”

“這些空出來的名額,還要再增加一些,允許所有生員參加考試,取優秀者入學。”

這是他給大明生員安排的高考,或者說是考研。讓這些人除了考舉人外,還有一條出路。免得閒著沒事,在鄉里面鬧騰。

至於這些人學習畢業後,會有什麼出路。兵部的文職軍官,還有內廷的宮外四監和太醫院,可是一直在招太學生。

只要他們願意做,大概率有個官身。

張溥對這些出路,自然是看不上的。但是他卻不得不認同,這是一條出路。對很多考不上舉人的秀才來說,有機會得到官身。

所以他擔心的不是沒有人考試,而是應考的人太多,京城忙不過來:

“天下秀才五六十萬,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應試,也有五六萬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