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唐(第3頁)

 佛教的政治地位雖然不如道教,但就其流傳影響及寺院的經濟實力而言,實際上都超過了道教。在武周時期佛教倍受寵遇,甚至一度凌駕於道教之上。隨著佛教的大盛,寺院經濟惡性膨脹,觸動唐王朝的財政利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崇信道教的唐武宗發動了“會昌滅佛”運動。經過這次打擊,佛教與寺院經濟暫時有所削弱。 [231]

 其他宗教

 此外,襖教、伊斯蘭教、摩尼教、景教也在這一時期先後傳入中國。這些宗教信仰給以後中國,乃至東亞人民的精神生活以極大影響。 [180]

 樂舞

 莫高窟220窟中的胡旋舞壁畫 [126]

 唐代舞蹈承襲隋朝,繼承和融合了南朝的漢族傳統樂舞和北朝各民族樂舞,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唐代舞蹈。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性舞蹈活動普遍,觀賞舞蹈表演成為人民藝術生活的一要,形式華麗、規模宏大的宮廷燕樂舞蹈也大量湧現。盛唐時,宮廷中設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宮廷樂舞等事宜。唐玄宗時又從坐部伎及宮女中挑選出一大批技藝最高的樂工、舞伎,設立了梨園,專事歌舞的排練和演出。

 唐代舞蹈形式豐富多彩,除中原江南人民創造的舞蹈外,還流行流行西域的“胡樂”“胡舞”。唐朝廷的“十部樂”中,有六部為西域樂;舞蹈中的“胡旋舞”等也來自西域。 [127] [198]

 科技

 播報

 編輯

 唐代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為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科技領域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藥學及印刷術等方面。 [221]

 天文學

 唐初的天文學家兼數學家李淳風所定的“麟德歷”相當精密,並註釋了魏晉南北朝時的《算經十書》。玄宗時,僧人一行奉詔到長安主持改定曆法。他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還與梁令瓚造出黃道遊儀,以觀測恆星。一行臨死前編成《大衍曆》的草稿,逝世後經張說等整理成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曆書,還曾傳至日本。 [180] [198] [221]

 此外,梁令瓚所造的天球儀,被視為世界機械天文鐘的開端。 [198]

 數學

 數學方面,有李淳風等註釋《算經十書》及十書中最後一部由王孝通所撰的《輯古算術》。《大衍曆》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了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以上這些成果在數學上都是傑出的貢獻。 [221]

 地理學

 唐初,許敬宗編有《西域圖志》。中晚唐時,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總志;賈耽首創沿革地圖繪製體例,即“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所繪《海內華夷圖》近10米見方,是一幅大型的全國地圖。《海內華夷圖》以一寸折百里,在縮尺繪圖學上又發展了一步。 [180] [198]

 醫藥學

 醫藥學方面,唐人完善了“分科”的醫學教育治療體系。號稱“藥王”的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前人藥方大成;王燾《外臺秘要》對婦人、小兒立專章論述,還引進了印度眼科技術。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頒行的《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此外藏族醫學經典《四部醫典》也具有很高的醫學水平。 [198]

 印刷術

 鹹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金剛經》(局部) [144]

 唐代的雕版印刷術得到發展,大約在中晚唐逐漸應用於印製曆書、字書、術數書、佛像經咒等各方面 [198]。1953年在四川成都唐墓中出土有唐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的《陀羅尼經咒》一方;在甘肅敦煌曾發現鹹通九年(868年)雕版印製的《金剛經》 [180]。二者均為已知較早的印本書籍。

 印刷術的發明對文化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要貢獻。 [198]

 建築

 主詞條:唐朝建築

 唐朝建築氣魄宏偉,嚴整開朗,使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唐代皇宮大明宮即是例證。而唐代所建最巨大而複雜的木構架建築物是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時所建的明堂。 [225]當時日本的平安京亦效仿唐長安、洛陽的城市佈局、建築風格進行設計建造。 [226-227]

 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保存較完好的有山西的佛光寺 [224]、天台庵、廣仁王廟、南禪寺等。 [225]

 唐長安圖

 (以上圖冊部分參考資料 [179])

 造船

 俞大娘航船的想象圖 [125]

 唐朝造船業發達,有很多造船基地,能造各種大小船隻。當時已能製造“輪船”,用人力踏輪車轉動,使之前進,好象掛帆席一樣便於航行。史籍記載,代宗、德宗之際鉅商俞大娘,擁有“開巷為圃”、可載米萬石的大型航船——“俞大娘航船”,操駕之工達數百人之多 [124] [220]。而唐代的海舶(如南海舶)體積更大,經常往返唐與南海各國之間,說明了唐代與南海各國貿易、文化往來的頻繁 [124]。唐人李皋在隋時宇文愷製成使用輪軸轉移的巨型戰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巨型戰艦加以改造,增加行速,堅固耐用。 [180]

 軍事學

 孫思邈在《丹經》中談到硫磺的“伏火”方法,第一次把火藥的配方記錄下來。唐朝後期,火藥開始應用於軍事領域,出現了最初用火藥製造的武器“火箭”。後來,火藥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整個世界文明發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108]

 軍事

 播報

 編輯

 主詞條:唐朝軍制

 府兵制

 唐初沿襲北周至隋施行的府兵制,並在貞觀年間進行整頓,規定中央十二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東宮六率即太子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是管轄軍府的最高軍事機關,每衛各領40至60個軍府。軍府改稱“折衝府”,由折衝都尉統領。府下以200人為團,50人為隊,10人為火。府兵原則上從富戶強丁中徵發,21歲服役,60歲退役。服役期間免課役,但要自備衣裝、武器、糧料。 [176] [199]

 府兵本質上屬中央禁軍。除戰時出征外,平時輪流到京城和邊防要地宿衛,而以到京城宿衛為主。到京城後,由十二衛將軍分領;出征則由朝廷另外命將統率;戰爭結束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將帥無法擁兵自重。 [199]

 唐代前期,有630餘府,其中京城所在的關中有261府,20萬兵力,約佔全國軍府的40%以上,形成“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的佈局,強幹弱枝、居重馭輕,有利於對全國的控制。唐初府兵地位較高,富室子弟積極從軍,唐太宗又注意府兵訓練,使府兵具有較強戰鬥力 [199]。在此基礎上,有效保障了唐初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和國家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遼闊疆域的基礎。 [200]

 募兵制

 唐朝三彩武士俑

 唐高宗後期至武則天統治時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普通農戶受田不足或得而復失,自備資糧成為均田農民的沉重負擔;加上府兵地位下降,富室大戶逃避徵發,或僱人代役,致使避役、逃役嚴重,軍府人員不足,甚至“無兵可交”。與此同時,邊疆形勢也發生了變化:突厥再次興起、契丹等不斷南下,吐蕃開始與唐對峙。在這種形勢下,只靠亦兵亦農、定期服役、臨時徵發出戰的府兵已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需要設置長期駐紮在邊疆的軍隊。於是徵發的府兵不得不向招募的職業兵轉化。 [199]

 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採納張說建議,招募壯士13萬人,充當中央宿衛軍。次年又補選府兵、白丁12萬人,統稱“長從宿衛”(後稱“彍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從各種因公遷到邊疆的人家及當地客戶中招募丁壯為“長征健兒”(後又稱“官健”),由國家供給衣糧,充實邊疆各地軍鎮。天寶八載(749年),命折衝府停行發兵文書,府兵制廢止。募兵制使邊防軍強大起來,對維護邊疆穩定起到一定作用,但也造成將師握兵坐大的弊病,形成了“外重內輕”的格局。 [199-200]

 安史之亂後,各地藩鎮軍隊多由“官健”組成。這些官健以從軍為職業,父子世代為兵,是藩鎮割據依靠的主要力量。中央軍隊由“長從宿衛”(彍騎)代替輪番宿衛京城的府兵,後以北衙禁軍為主。北衙禁軍中左右神策軍勢力最大。神策軍鎮守京師及西北,受中央管轄,自德宗後長期為宦官掌控;地方(邊防)軍隊由“長征健兒”(官健)代替輪番鎮防的府兵。以上變化意味著由招募制的職業兵取代了徵兵制的義務兵,對後代的兵制產生了重大影響 [176] [199]。此外,藩鎮兵中的牙兵也給唐朝社會、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

 民族

 播報

 編輯

 唐朝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對周邊民族採用羈縻政策,並通過冊封、和親等多種方式,與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經濟上的聯繫 [164]。唐太宗還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 [8]。南詔、渤海等國通過派遣使臣、子弟入唐,學習唐的制度、文化,使這一時期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大交融局面 [171]。

 突厥與西北各族

 突厥及西域各國

 主詞條:唐與突厥的戰爭

 唐與東突厥之戰 [183]

 隋唐更替之際,東突厥常年南下襲擊漢地,唐初北方割據勢力紛紛聯籠突厥抗唐,使東突厥成為唐初的一大邊害。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遣李靖、李積二將分路征討,次年降服東突厥,小可汗突利投降,大可汗頡利被俘,東突厥汗國覆亡。大量突厥人遷入唐朝,唐太宗將降眾安置在靈武至幽州一帶,設置羈縻府加以管轄。東突厥的滅亡與歸順震動了西突厥與西域各國,一些西域小國紛紛改投唐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並疏勒,控制了絲綢之路。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魯番),設安西都護府。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平焉耆,次年(648年)平龜茲,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統管于闐、高昌、焉耆、龜茲四鎮。唐高宗時期,西突厥在唐軍數次打擊下覆亡。西域至此成為唐朝的勢力範圍。 [86]

 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祿在漠北稱汗,東突厥復國(史稱後突厥)。後突厥連年入侵北部邊疆。武則天試圖通過冊封、和親的手段試圖改善突厥人與契丹人的關係,但是一直未能成功。天寶三載(744年),唐與回紇聯軍滅亡後突厥。後突厥附唐者不少於萬餘帳。 [170]

 薛延陀

 貞觀前期,唐朝為牽制東突厥,曾與北方的薛延陀結盟。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東突厥故土。薛延陀臣服於唐,卻暗中在擴大自己的力量。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擁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薛延陀與新恢復的東突厥進行多次交戰。為了避免薛延陀勢大,太宗派李積在貞觀十五年(641年)戰勝薛延陀。貞觀十八年(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麗時,薛延陀擊敗東突厥並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出中原。隨後,高麗尋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貞觀十九年(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貞觀二十年(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回紇

 主詞條:回紇汗國

 回鶻 [98]

 天寶三載(744年),回紇與唐聯合攻滅後突厥,“盡有突厥故地”,收降其大部分部眾 [170]。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天寶四載(745年),回紇擊滅後突厥,成為雄踞漠北的強大汗國。回紇與唐朝關係一直比較良好,因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及收復長安、洛陽等地有功,唐朝待回紇禮讓三分,先後把三位公主嫁給回紇可汗。貞元五年(789年),回紇更名回鶻。回鶻還與唐進行大規模絹馬貿易,回鶻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從太和六年(832年)起,回鶻連遭自然災害的襲擊,內部動亂,勢力大衰。9世紀中期,回鶻內亂,在黠戛斯的攻擊下汗國崩潰,回鶻餘部分為四部分:一部分南遷,與唐朝發生衝突 [87-88],戰敗後接受唐朝安置。其餘部分分別西遷,一支進入河西走廊,史稱“河西回鶻”;第二支遷至新疆東部,史稱“高昌回鶻”;第三支遷至新疆西部與中亞,以後建立喀喇汗國(即黑汗王朝)。 [89] [158] [164]

 吐蕃、南詔與西部各族

 主詞條:長慶會盟、唐與吐蕃之戰

 吐蕃 [98]

 吐蕃興起於7世紀初,在贊普松贊干布的統治下國力漸強,統一青藏高原 [158]。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與松贊干布結婚 [93]。此時唐蕃關係和睦,促進了民族交流。隨後吐蕃的興起,使唐的邊疆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自高宗朝起,吐蕃與唐時戰時和,並取代西突厥,成為影響西域形勢的重要力量 [164]。唐中宗時,金城公主下嫁贊普赤德祖贊,將唐朝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吐蕃。唐德宗時,唐蕃相繼舉行清水之盟、平涼之盟,但未能徹底解決彼此矛盾,直到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達成“長慶會盟”,雙方劃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從此不再有大規模戰事。唐蕃會盟碑還保存在拉薩的大昭寺 [93]。9世紀中葉後,吐蕃發生內訌,吐蕃王朝趨於瓦解 [158]。唐蕃接觸基本結束。

 唐朝吐蕃戰爭年表

 時間

 戰役地點

 起因

 唐朝兵力

 吐蕃兵力

 結果

 638

 松州

 吐蕃攻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

 5萬

 20萬

 唐軍奇襲獲勝,吐蕃遣使謝罪,並退出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唐蕃和親

 670

 大非川

 吐蕃入侵併攻佔安西四鎮

 5萬

 40萬

 吐蕃獲勝,後來雙方反覆爭奪

 675

 安西四鎮

 爭奪安西四鎮

 -

 -

 唐朝獲勝,安西四鎮被唐朝控制

 678

 青海湖

 唐朝攻吐蕃

 18萬

 -

 唐軍在青海湖戰敗後撤回

 681

 良非川

 吐蕃論贊婆率軍屯良非川

 -

 -

 唐朝黑齒常之擊敗吐蕃軍,吐蕃深畏之

 694

 冷泉及大嶺

 吐蕃、突厥連兵

 -

 6萬

 唐軍大破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子聯軍

 696

 素羅汗山

 吐蕃攻臨洮撤退,引唐軍到高原素羅汗山

 -

 -

 唐軍敗於論欽陵

 700

 洪源谷

 隴右諸軍大使唐休璟與戰於洪源谷

 -

 -

 唐軍六戰皆勝。702年,吐蕃求和

 714

 大來谷

 吐蕃坌達延入侵臨洮

 -

 10萬

 唐軍大勝,吐蕃軍被殺俘者達數萬人

 717

 九曲

 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攻吐蕃

 -

 -

 唐軍大破吐蕃。718年,吐蕃求和

 722

 小勃律

 吐蕃攻小勃律

 4000

 -

 唐朝張思禮大勝,斬獲數萬吐蕃軍

 728

 渴波谷、大莫門城

 張守珪、蕭嵩、張忠亮數次戰吐蕃

 -

 -

 數次大破吐蕃軍,殺獲甚眾,吐蕃敗兵散亂逃入山中,哭聲四合。

 729

 青海

 張守珪攻吐蕃

 -

 -

 張守珪擊吐蕃大同軍,大破之。

 729

 青海

 李禕攻吐蕃

 -

 -

 李禕攻佔石堡城,唐朝河、隴諸軍得以遊弈自如,拓地千餘里。730年,吐蕃求和

 738

 青海

 蕭炅、杜希望、王忠嗣攻吐蕃

 -

 -

 唐朝大勝

 742

 大嶺軍

 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攻吐蕃

 -

 3萬

 唐軍大勝,擊破吐蕃大嶺軍,斬獲五千餘級

 742

 青海

 河西節度使王倕等攻吐蕃

 -

 -

 大勝,擊破吐蕃漁海及遊弈等軍。王難德陣斬吐蕃贊普之子琅支都。

 746

 青海、積石

 王忠嗣率軍多次與吐蕃交戰

 -

 -

 數次交戰皆大勝,又平定吐谷渾,俘虜其全部

 747

 苦拔海、積石軍

 唐朝哥舒翰戰吐蕃

 -

 -

 苦拔海之戰,連破三路吐蕃軍,所向披靡。積石軍之戰,全殲五千吐蕃騎兵。

 748

 青海

 哥舒翰攻吐蕃

 -

 -

 築應龍城,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

 750

 西域

 唐朝高仙芝率軍擊破薩毗、朅師、突騎施等

 -

 -

 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朅師王等

 753

 青海洪濟、大莫門等城

 哥舒翰擊吐蕃

 -

 -

 大勝,佔領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東南部)

 753

 西域大勃律

 封常清率軍攻大勃律

 -

 -

 唐軍大破歸附於吐蕃的大勃律

 755-763

 隴右諸州

 唐朝爆發內亂,安史之亂

 -

 -

 吐蕃趁唐內亂攻略隴右諸州

 763

 長安

 唐朝內亂,唐朔方軍將因與唐朝廷矛盾而放吐蕃東進

 -

 20萬

 郭子儀勤王,吐蕃據長安15天而退出長安

 765

 靈臺西原

 吐蕃攻唐

 -

 10萬

 唐軍聯合回紇,大勝吐蕃,斬首五萬,生擒萬人。

 773

 潘源

 吐蕃攻唐

 -

 -

 唐軍大破吐蕃軍,俘斬數以萬計

 776

 劍南

 劍南節度使崔寧率軍對抗吐蕃吐渾氐蠻羌党項等聯軍

 -

 20餘萬

 唐軍勝,斬首萬餘級

 777

 劍南

 崔寧率軍與吐蕃大軍交戰

 -

 10餘萬

 唐軍勝,斬首八千餘級

 779

 蜀

 吐蕃與南詔合兵十萬攻蜀

 -

 10萬

 唐軍李晟等大勝,吐蕃南詔損失近十萬軍隊

 786

 隴州

 吐蕃尚結贊攻打涇州、隴州、邠州

 -

 -

 唐李晟大敗吐蕃軍,攻克摧沙

 789

 州臺登谷

 唐朝韋皋與吐蕃交戰

 -

 -

 唐軍擊破吐蕃軍,殺其大兵馬使乞藏遮遮,吐蕃軍投崖及溺死者不可勝數。

 792

 維州

 韋皋攻維州

 -

 -

 擒獲吐蕃大將論贊熱

 793

 西山

 韋皋攻吐蕃

 -

 -

 破吐蕃之眾。之前役屬吐蕃的眾多部族率眾歸附唐朝 [94]

 793

 夏州

 -

 -

 -

 唐朝收復鹽州、夏州等州縣

 801

 雅州

 韋皋派兵大破吐蕃於雅州。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

 -

 -

 唐軍勝,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

 802

 維州

 唐朝韋皋攻維州,吐蕃派大軍來救

 -

 10萬

 唐軍大勝,吐蕃軍死亡三分之二,吐蕃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被擒

 819

 鹽州

 吐蕃攻鹽州

 -

 15萬

 唐軍勝,史敬奉率軍繞至吐蕃軍背後攻擊,大破吐蕃軍,殺戮不可勝紀

 849

 -

 吐蕃內亂

 -

 -

 唐收秦、安樂、原3州。

 849

 -

 漢人張議潮發兵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州,歸附於唐朝。吐蕃尚延心率部眾及河州、渭州、渾末部萬帳投降於唐朝。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166-167])

 南詔

 主詞條:唐與南詔戰爭、點蒼山會盟

 隋末唐初,雲南的民族繁多,主要有白蠻和烏蠻,其中烏蠻不斷向洱海地區遷徙,征服了當地白蠻,先後成立了六個實力較強的部落,被稱為六詔。唐朝中期,在吐蕃威脅下,五詔常依附吐蕃。唐朝為削弱吐蕃在這一地區的勢力,則大力扶助傾向唐朝的蒙舍詔(即南詔,大致位於今雲南巍山),以牽制吐蕃。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首領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一六詔,建立了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 [149] [151]

 雲南大理的鄭回塑像

 南詔是在唐朝支持下建國的,和唐朝有密切的關係。國王繼位,都受唐朝冊封。唐玄宗曾經把宗室女嫁給皮邏閣的孫子鳳迦異。其國的政治、經濟及軍事制度也深受唐朝影響。天寶十載(751年)與天寶十三載(754年),南詔不滿唐邊將殘暴,起兵反抗,兩次擊敗前來征討的唐軍,並且開始依附吐蕃。在安史之亂中,南詔會同吐蕃搶佔土地,俘獲了唐西瀘縣令鄭回。閣邏鳳讓鄭回教王室子弟讀書,拜他為相,後來還讓鄭回為樹立在太和城的南詔德化碑起草碑文,說明南詔和唐的友好關係,也備述腐敗的唐朝對南詔的壓迫,表示反唐出於不得已。唐德宗時,南詔王異牟尋因不堪忍受吐蕃壓迫,重新歸唐,於貞元十年(794年)與唐在點蒼山會盟 [93]。此後南詔與唐朝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朝後期,南詔不斷選送子弟到成都學習。長期拜相的鄭回將漢族文化大量傳入南詔。太和三年(829年),南詔一度攻入成都,擄去工匠數萬人。這些工匠對南詔手工業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南詔人學會了織綾羅的技術,織工精美,與蜀地不相上下。南詔城邑建築也大多模仿唐朝,如現存的雲南大理崇聖寺的千尋塔,就是漢族工匠恭韜、微義設計建成的,形式和結構近似長安的大雁塔。 [149] [151]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王世隆稱帝,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唐戰爭。但這一戰爭使唐朝虛耗,南詔也因而疲敝。戰後,兩國又恢復和好關係,直至天覆二年(902年)南詔滅亡。 [151]

 西北、西南各族

 西北地區的吐谷渾曾在隋大業五年(609年)被隋軍佔領,隋末復國。吐谷渾因夾處於吐蕃和唐之間,又與吐蕃同處青藏高原這一特殊地緣上,早年慕容伏允採取親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幾進召見未能成功,於貞觀八年(634年),派兵西征,次年李靖擊敗吐谷渾,親唐的慕容順繼位並對唐稱臣。死後,慕容諾曷缽繼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親。龍朔三年(663年),吐蕃滅吐谷渾,諾曷缽率眾遷至唐安樂州(今寧夏中寧)。 [90]

 唐初,唐朝還招降了西南的甘南、川西等地的党項部落,設數十處羈縻州縣,西面達今四川阿壩與青海的阿尼瑪卿山。以後党項人俯仰於唐朝、吐蕃之間,叛服不常。 [158]

 高麗與東北各族

 高麗(高句麗)

 南北朝以來,高麗(即高句麗,南北朝後被稱為高麗)勢力逐漸強大,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高麗在擊敗隋朝進攻(參見詞條三徵高句麗)後,對於繼起的中原王朝唐朝持恭順態度。高麗榮留王高建武於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即武德二年(619年)便遣使來朝。武德五年(622年),唐麗互相遣返流亡人口。武德七年(624年),唐冊封高建武為遼東郡王、高麗王。武德九年(626年),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百濟兩國向唐朝控訴高麗阻攔他們入朝,高祖派員外散騎侍郎朱子奢前往調解 [152]。總之,國力尚未強大的高祖時代,唐麗保持著和平局面。 [156]

 唐攻高麗、百濟之戰 [183]

 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遣使去高麗,收葬隋時戰死者的骸骨,毀高麗所立京觀。高麗擔憂唐朝進攻,開始在遼東建千里長城。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西部酋長淵蓋蘇文殺高建武,立高藏為王,自立為莫離支,聯合百濟攻新羅。太宗遣使勸高麗罷兵,淵蓋蘇文不聽。太宗認為淵蓋蘇文弒君虐民,侵略鄰國,而高麗據有的“遼東”(即今東北地區遼河以東至朝鮮半島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 [153]。貞觀十四年(644年),唐軍水陸並進,夾攻高麗。次年,太宗親率六軍赴前線督戰,雖取得較大戰果,但因一時不能滅其國,故撤回。以後太宗雖屢擬再次派兵進攻高麗,終未成功。乾封元年(666年),淵蓋蘇文死,其子弟發生內訌。唐高宗以援救淵蓋蘇文子泉男生的名義大舉攻伐高麗,於總章元年(668年)攻克平壤,滅高麗。以其地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餘縣,隸置安東都護府。這一建置後來時存時廢,到上元二年(761年)終於廢除。 [152]

 東北其他各族

 渤海 [98]

 唐太宗時代開始,唐朝在對外關係方面出現了積極進取的趨向,表現其將積極調停藩國間爭端的態度。因此,東北的奚、霄、契丹等東胡各族紛紛於貞觀二年(628年)遣使歸附。這大大加強了唐朝在東亞的地位 [156]。安史之亂後,活動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擺脫唐朝的控制。唐末以後實力逐漸強大,成為了後來的遼朝。 [158]

 聖曆元年(698年),東北靺鞨首領大祚榮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建“震國”。唐玄宗後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乃改稱“渤海國”。在唐朝與高麗爭鬥時,渤海國乘機向四周拓展,極盛時在南面與新羅分界,西面與契丹相接,西南面在遼東與唐朝相鄰 [158]。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157]

 外交

 播報

 編輯

 唐代經濟發達,社會、科技、文化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其開放的勢態,有力地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繫,“四夷與中國通者甚眾”。賈耽《四夷道》記載,從長安“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為營州(今遼寧錦州)入安東道,二為登州(今山東)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為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為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為安西入西域道,六為安南通天竺道,七為廣州通海夷道。“四夷與中國通者甚眾”,於是“置羈縻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於夷落”。 [85] [159]

 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記載,向唐帝國朝貢過的國家,在當時已經滅亡的大概有三百餘國,唐玄宗時期仍存在的有七十餘藩。 [202]

 唐朝時期的中外交通 [105]

 日本

 倭國(武周時期改稱日本)與唐朝往來密切。貞觀十九年(645年),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效法唐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創設班田制;落實戶籍和記賬制度,參考《唐令》寫成《大寶令》法典;遵照洛陽佈局規劃平安、平城二京。奈良正倉院現仍保存著很多唐朝的文物。除龍朔三年(663年)的白村江之戰外,兩國關係長期處於和平之中。日本先後派遣了遣唐使19次,實際成行15次,使團規模達數百人,團中除使臣、水手外,還有留學生、學問僧、醫師、音聲生、玉生、鍛生、鑄生、細工生等 [91]。代表的來唐日本人有留學生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與僧人空海和圓仁。空海著有《文鏡秘府論》與日本第一部漢字字典《篆隸萬象名義》。圓仁尋覓佛法而走遍唐朝多個道郡,帶回日本大量佛學經文器具。百濟藝僧味摩之將在唐學到的荊楚儺舞傳至日本,時稱吳伎樂。日本人還利用草體漢字表示聲音,創造了平假名;利用楷體漢字偏旁,創造了片假名。 [168]

 鑑真坐像,供奉於日本奈良東大寺 [228]

 唐玄宗開元中期,鑑真和尚應日本僧人之邀,五次東渡日本,均告失敗,至天寶十二載(753年)第六次航行方才抵日。日本天皇授“傳燈大法師”,後又造唐招提寺命鑑真主持,教法大行,號“過海大師”“唐大和尚”,為日本國傳戒律之始祖。其隨行弟子恩託、如寶、法力等又精於塑造佛像與建造寺塔,故於日本醫學、雕塑、建築等頗有影響。鑑真東渡,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日本的傳播以及佛教在日本的興盛。 [228]

 到9世紀末以後,遣唐使雖然停止,但又出現了中國商人浮海赴日的浪潮,經濟交往保持繁榮。 [168]

 百濟與新羅

 百濟

 主詞條:唐滅百濟之戰

 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武王扶餘璋在武德四年(621年)就遣使獻馬,後被唐朝冊封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當時百濟與高麗和親通好,共同對付新羅,阻礙新羅和唐朝交通與進貢事宜。唐太宗即位後,致書百濟武王,明確指出新羅是唐朝的藩臣,要求百濟和高麗立即停止對之侵伐。太宗的堅定態度制止了百濟大規模討伐新羅的行動 [156]。但高宗時期,百濟對新羅仍侵擾不停。在屢次下詔威嚇無果及新羅的一再請求下,高宗於顯慶五年(660年)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水陸大軍十萬討伐百濟,新羅亦出兵相助。同年,蘇定方進圍泗沘城,百濟王扶餘義慈等投降,百濟滅亡 [92]。隨後,唐朝分其地為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立當地首領為都督、刺史、縣令。命右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統兵防守。但在唐軍主力撤退後,百濟復國運動興起,龍朔三年(663年)唐軍於白村江之戰大破倭國與其支持的百濟復興勢力,百濟全境成為唐朝的羈縻地區。 [152]

 新羅

 韓國慶州龍江洞古墓出土的陶俑,顯示當時新羅已實行唐朝官服制度

 新羅真平王金白淨在武德四年(621年)就向唐朝遣使朝貢。唐高祖派通直散騎侍郎庾文素回訪,自此朝貢不絕。武德七年(624年),高祖遣使封金白淨為樂浪郡王、新羅王。金白淨死後,唐太宗派使者參加其葬禮。此後的新羅王世代受唐冊封,如貞觀九年(635年)太宗遣使封金白淨之女金德曼為王 [154]。唐太宗伐高麗時,命新羅接應,新羅派兵五萬攻高麗南界。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新羅真德女王金勝曼派其弟、國相金春秋等入唐,太宗賜以新撰的《晉書》等,特加優待。顯慶五年(660年),成為新羅王的金春秋率軍與唐軍聯合,攻滅百濟。龍朔三年(663年),唐以新羅國為雞林州都督府,任命文武王金法敏為都督。 [152]

 高麗滅亡後,朝鮮半島上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隨著唐軍和親唐百濟貴族的撤退,新羅逐步從唐朝控制下奪取百濟、高麗故地。唐高宗派兵擊敗新羅,迫使其認罪,但默認新羅控制百濟故地,併為之遷移安東都護府治所至遼東。唐與新羅恢復友好關係。垂拱二年(686年),新羅神文王金政明遣使來唐,求得唐禮一部,以及雜文章。新羅參用唐朝的制度,制定了自己的禮儀典制。7世紀末,留學生薛聰利用漢字創制“吏讀”,用以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對朝鮮的文化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渤海國渡海攻擊登州,唐玄宗派留在長安的新羅王族金思蘭回國發兵攻渤海以助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明確將浿水(今朝鮮大同江)以南之地移交給新羅治理,使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的大部分。新羅與唐往來最密,即使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往蜀地,新羅仍派使者前去朝見。雙方一直保持來往,直到會昌(841年-846年)年間新羅自身社會動盪不安以後,才斷絕了來往 [152]。唐末,新羅人在80年內在中國科舉登第者有58人。在唐的新羅人為數很多,唐朝沿海很多城市有“新羅坊”。在兩國交往過程中,不少物產、藥材、手工業品和書籍也得到交流 [164]。而唐末在唐淮南節度使高駢幕府供職、後以“國信使”身份東歸新羅的新羅王京人崔致遠被認為是朝鮮半島漢文學的開山鼻祖。其詩文別集《桂苑筆耕集》既是古代朝鮮半島最早的漢文典籍,也是唐代文學寶庫中珍貴的文學別集,代表了唐代朝鮮半島文人漢詩文創作的最高水平。 [155]

 阿拉伯帝國

 怛羅斯之戰 [183]

 唐玄宗時,由於唐朝國力的強盛,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甚至與阿拉伯帝國(中國稱“大食”)聯合也不能佔得絲毫的便宜。首先在開元三年(715年),吐蕃與阿拉伯共同扶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安西都護呂休璟率軍長途奔襲,擊敗吐蕃、阿拉伯聯軍,奪得拔漢那,威震西域 [205]。開元五年(717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阿拉伯帝國攻打四鎮,唐玄宗調發三姓葛邏祿兵與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獻出兵反擊 [206-207]。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為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原本臣服於唐朝的栗特諸國紛紛倒向阿拉伯。為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的擴張,唐朝拉攏突騎施打擊阿拉伯。開元十一年(723年),阿拉伯呼羅珊的將軍穆斯稜·本·賽義德·艾爾-吉拉比興兵攻東拔汗那,蘇祿率軍馳援,大敗其軍。次年,阿拉伯哈里發葉齊德二世逝世,繼任的哈里發希沙姆再次派兵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戰爭”,阿拉伯軍大敗,康、石諸國重新歸順於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後,因邊將矛盾,突騎施和唐朝斷交,日漸衰落,阿拉伯勢力得以東擴。天寶十年(751年),唐將高仙芝挾滅石國之威,與阿拉伯軍展開怛羅斯之戰。唐軍戰敗。但此時呼羅珊陷入混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進一步擴張有心無力。而此後唐朝方面由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中亞。 [208]

 唐代由阿拉伯至中國的海上交通較之以往大為擴展,其直接航行的路線是自巴格達起,經波斯灣東出霍爾木茲海峽,穿過印度洋,經斯里蘭卡、尼科巴群島繞馬來半島,由南海而至廣東的廣州,或嶺南的交州,福建的福州、泉州,或北上江蘇的揚州 [201]。這些貿易活動使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傳入西亞 [204],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等器物、宗教傳入中國。

 社會

 播報

 編輯

 階級

 唐朝社會階級結構的顯著特點是舊士族的衰落,以及法定的“賤民”制度的逐漸衰退,還有新興“衣冠戶”的出現。 [232]

 經過隋末農民戰爭打擊,山東、江南士族勢力下降,只有關隴士族還有一定實力。唐朝建立後,唐太宗敕編《氏族志》,明確表示要以現任官爵的高下定士族等級,壓抑舊士族勢力;唐高宗與武則天時,重修士族譜,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完全以現行官品高下為據,五品以上官員都能入譜,舊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迅速改觀;唐玄宗時,原則上不再官修士族譜,舊士族已不再享有法定特權,門閥士族制度基本衰亡。而當時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不以門第為依據,使舊士族晉升途經縮減,這也加速其衰落。但同時,舊士族在社會上還擁有較高聲望,不少新貴、富室還熱衷與舊士族特別是其中的高門崔、盧、李、鄭聯姻。唐朝後期,士族子弟憑藉其文化方面的優勢,也容易在科舉中勝出,曾出現數代為進士的現象。唐末的社會動亂,使舊士族受到沉重打擊,在宋以後不再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了。 [232]

 唐代法律上規定有良民和賤民。良民又稱“百姓”“常人”“白丁”,是一般平民。賤民指官戶、雜戶、部曲、奴婢等,又分官賤民和私賤民。官賤民包括官戶、雜戶、官奴婢。他們隸屬官府,從事各種生產和雜役,以官奴婢地位最低,其次為官戶,最高是雜戶。私賤民包括部曲和私奴婢,隸屬主人,部曲地位高於奴婢。賤民社會地位低賤,只能在本階層內通婚。法律規定:若官戶、雜戶毆打良民。要罪加一等懲處。至於奴婢更是“律比畜產”,主人可以自由買賣或贈予他人,生活十分悲慘。由於官戶、雜戶、部曲的來源逐漸減少,原有賤民不斷“放良”。唐朝法令又嚴禁壓良為賤,唐末以後,賤民階層逐漸消失,除奴婢外,法律上不再明確區分良民和賤民。舊士族及法定“賤民”制度衰落,以及,都是這一時期階級結構變化的重要現象。 [232]

 唐後期,出現了由進士及第家庭形成的“衣冠戶”。這是一個因科舉制而興起的特權階層。此外,雖然政府限制商人做官,但商人中的富商因買官而入仕,在唐代特別是唐後期的社會地位並不低。 [232]

 語言

 唐朝建立後,口語和書面語逐漸分化,差別愈來愈大。唐人使用的口音就是唐朝都城長安城(今陝西西安)的口音,屬於雅言的一種。日語中的一些詞語也受到唐朝時漢語的影響,其發音具有明顯的北方口音。 [190]

 帝王世系

 播報

 編輯

 唐朝皇帝世系表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陵寢

 年號及使用時間

 追尊皇帝,未實際統治

 —

 太上玄元皇帝

 李耳

 —

 —

 —

 獻祖

 宣皇帝

 李熙

 建初陵

 懿祖

 光皇帝

 李天賜

 啟運陵

 太祖

 景皇帝

 李虎

 永康陵

 世祖

 元皇帝

 李昞

 興寧陵

 唐朝前期(改國號為周前,618年-690年)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

 618-626

 獻陵

 武德(618-626)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627-649

 昭陵

 貞觀(627-649)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683

 乾陵

 永徽(650-655)

 顯慶(656-661)

 龍朔(661-663)

 麟德(664-665)

 乾封(666-668)

 總章(668-670)

 咸亨(670-674)

 上元(674-676)

 儀鳳(676-679)

 調露(679-680)

 永隆(680-681)

 開耀(681-682)

 永淳(682-683)

 弘道(683)

 中宗(被廢)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

 定陵

 嗣聖(684)

 睿宗(禪位)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690

 橋陵

 文明(684)

 光宅(684)

 垂拱(685-688)

 永昌(689)

 載初(690)

 武周(690年-705年)

 —

 則天順聖皇后 [95]

 武曌

 690-705

 乾陵

 天授(690-692)

 如意(692)

 長壽(692-694)

 延載(694)

 證聖(695)

 天冊萬歲(695-696)

 萬歲登封(696)

 萬歲通天(696-697)

 神功(697)

 聖歷(698-700)

 久視(700)

 大足(701)

 長安(701-705)

 神龍(705)

 李唐復辟後(705年-907年)

 中宗

 (復辟)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705-710

 定陵

 神龍(705-707)

 景龍(707-710)

 —

 殤皇帝

 李重茂

 710

 —

 唐隆(710)

 睿宗

 (復辟)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710-712

 橋陵

 景雲(710-711)

 太極(712)

 延和(712)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756

 泰陵

 先天(712-713)

 開元(713-741)

 天寶(742-756)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762

 建陵

 至德(756-758)

 乾元(758-760)

 上元(760-761)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779

 元陵

 寶應(762-763)

 廣德(763-764)

 永泰(765-766)

 大曆(766-779)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適

 780-805

 崇陵

 建中(780-783)

 興元(784)

 貞元(785-805)

 順宗

 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誦

 805

 豐陵

 貞元(805)

 永貞(805)

 憲宗

 聖神章武孝皇帝

 李純

 806-820

 景陵

 元和(806-820)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恆

 821-824

 光陵

 長慶(821-824)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826

 莊陵

 寶曆(824-826)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昂

 826-840

 章陵

 寶曆(826)

 太和(827-835)

 開成(836-840)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

 840-846

 端陵

 會昌(841-846)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

 李忱

 846-859

 貞陵

 大中(847-859)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873

 簡陵

 大中(859)

 鹹通(860-873)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888

 靖陵

 鹹通(873-874)

 乾符(874-879)

 廣明(880-881)

 中和(881-885)

 光啟(885-888)

 文德(888)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曄

 888-904

 和陵

 文德(888)

 龍紀(889)

 大順(890-891)

 景福(892-893)

 乾寧(894-898)

 光化(898-901)

 天覆(901-904)

 天佑(904)

 景宗

 (未採用)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907

 溫陵

 天佑(904-907)

 以上內容來源 [107]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