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越南秋 作品

第271章 要造就造光刻工廠(第2頁)

 當然這需要多個機構共同配合研究。

 短時間內,尚不具備進行量子無人機實驗的條件。

 畢竟屆時肯定是要用在隱身無人轟炸機上。

 強強聯合嘛。

 要是隨便搞個小型無人機實驗,那研究量子無人機還有什麼意義。

 其目的相當明確。

 那就是增強無人機的作戰能力。

 徐源因為用不著全程參與,實驗成功後肯定要返回燕京,畢竟穩態微聚束光刻工廠才是比較著急的項目。

 ……

 因為位於燕京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裝置,早在趙翔團隊完成穩態微聚束的驗證,便已經開始建設。儘管要作為光刻工廠光源,在一些功能結構上進行了改造,但整個工期時間並沒有延後多少。

 經過和施工團隊的溝通交流,十月前後便能初步交付。

 能夠讓項目成員,先開展實驗。

 至於光刻工廠剩下的基礎設施,則和實驗同步進行,最大限度爭取時間。

 而這也多虧了,科學院方面下撥的經費充足,畢竟對於施工方來說,錢到位速度直接拉滿。

 轉眼又是兩個多月過去。

 2017年10月9日。

 週一。

 長達八天的假期剛結束,但對於燕京科學城,光刻工廠項目的成員來說,從他們身上卻看不到任何假期後遺症的表現。

 有的只是滿臉期待和興奮。

 今天對他們來說,絕對能稱得上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因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將在今天上午舉行交付儀式。

 這也就代表,他們終於可以正式開展實驗。

 能夠進入到這個項目,走一條和海外完全不同的,光刻工廠建設道路,對於科研人員來說,肯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完成。讓海外看看,什麼才叫芯片製造技術斷層領先。

 但礙於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裝置,遲遲未能建設完成,使得他們只得不斷推導分析。

 思索光刻工廠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並儘可能找到解決辦法。

 而無法親自實際驗證。

 現在終於等到了,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裝置交付的日子,想到馬上就能展開實驗,其心情可想而知。

 甚至絲毫不誇張的講。

 要是在假期前交付,假期都沒人願意離開實驗室。

 院長白新周也出席了今天的交付儀式,在發表完講話後,臺下對又和徐源以及趙翔囑咐起來,眼神中滿是對他們的期待。

 “接下來可就全靠你們了。”

 “這次我們沒有退路,無論如何都要解決高端芯片製造問題。”

 徐源對光刻工廠,無疑是胸有成竹,面對院長的殷切期望,當即保證起來。

 “放心吧院長。”

 “高端芯片製造難題肯定能解決,咱們要造就造光刻工廠,也好讓海外看看,真正的大國是怎麼製造芯片的。”

 “我們保證完成任務。”這時趙翔也順勢接過話茬附和了句。

 白新周雖心裡仍有些覺得,光刻工廠太過腦洞大開,怎麼看難度都應該比極紫外光刻機高,但處於對徐源和楊老的信任,還是對這座光刻工廠寄予了厚望。

 “好啊。”

 “有信心好啊。”

 “那我可就拭目以待了。”

 笑呵呵對兩人回應了幾句,然後才結束對話離開。作為科學院現任院長,白新周每天要處理的事情,肯定不止光刻工廠這一項,自然不可能長時間待在這裡。

 徐源很清楚這點,倒也沒挽留什麼。

 再說接下來壓力都到了身上,肯定要把精力都用在正事上。

 下午。

 交付儀式結束。

 科學城光刻工廠會議室內,幾十位主要研發人員,聚集在這裡參加首次會議。

 並且在場人中大多數都是教授。

 本來國內光源領域人才,數量便比較有限。

 加上光電技術研究所,等其他進行光刻機研究的機構,早就吸納了一部分,再想找到有實力的項目成員並不容易。

 甚至連原本參與穩態微聚束驗證的人員,都已經沒辦法湊夠。

 在這種情況下,剛開始趙翔還很擔心。

 害怕會影響到項目進度。

 畢竟光刻工廠是個工程量很大的項目,還需要儘可能縮短研發週期,單靠他們兩人可玩不轉。需要足夠多的相關領域人才參與,共同推動光刻工廠的建立。

 但當大家得知是要跟著徐源後,頓時表現的非常樂意。

 就連很多留在海外的科研人員,都主動回國幫忙,希望能度過這場困境。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使得項目成員很快湊夠。

 順利通過第一關。

 “今天我想大家都很高興,因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裝置正式交付,我們終於打響了對光刻工廠的戰鬥。”

 “坐在這裡的,相信都是認可穩態微聚束。”

 “堅信光刻工廠可以實現。”

 “而我要說的是……”

 “你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用不了多長時間,咱們的光刻工廠就會讓全世界震撼。”

 會議室講臺上,徐源站起身同大家說著激勵的話。

 很快便將大家的情緒帶動起來。

 眾人彷彿已經能看到,光刻工廠正式向全球亮相的場景。

 如果是別人說這話,或許會被認為在畫餅,但面對徐源卻沒人有這種想法。因為大家都知道,凡是徐源說的話,就沒有不實現的。

 接下來。

 徐源感受到氛圍差不多,便話鋒一轉講起正事。

 給大家安排後續的研究工作。

 藉助穩態微聚束理念,能夠獲得各種波長的光源,可用於不同規格芯片的生產製造。甚至可以同時生產幾種規格的芯片,相比單一的光刻機,毫無疑問能稱得上是光刻工廠。

 不過想建立穩定的輸出光源,還需要不斷進行實驗,對面臨的技術問題著手解決。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事情。

 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

 徐源早就對每位成員的履歷進行了瞭解,很清楚他們所擅長的地方。

 所以安排任務的時候,基本都是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最大限度把工作給做好。

 儘管這是他們首次進行具體實驗,但先前共同研究討論,相互之間早已磨合,並不需要擔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