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488章 那一天不會太遠(第2頁)
說這話的時候,聶記者臉上的表情有些疲憊,但卻洋溢著笑容。
聶記者又問:“朝陽,你哪天回國?”
“我得三天後。”
本來以林朝陽的心思,他打算法國事畢後就回香江,但鄒待使臨走時特地叮囑,待使館方面安排了兩場交流活動,讓林朝陽務必留下來參與一下。
另外國內文化部和文協還準備了表彰活動,他又得回燕京一趟。
翌日早上,林朝陽起床去敲聶記者的門,才知道聶記者一個小時前就已經離開了,林朝陽只好獨自下樓吃早餐。
用過早餐後,林朝陽剛來到旅館大堂,就聽到了有人在呼喊他的名字。
林朝陽轉頭,只見一個留著絡腮鬍的中年男子正從大堂的沙發上起身。
“伯恩先生?”
中年男子正是去年林朝陽在戛納電影節期間見過的編輯儒利奧·伯恩,他是法國知名出版社格拉塞出版社的資深編輯。
“林先生,好久不見!”
儒利奧·伯恩熱情的與林朝陽擁抱寒暄,一副老熟人的樣子。
林朝陽不用猜也知道儒利奧·伯恩的目的,畢竟已經有一堆出版社聯繫他了。
不過他這話還沒來得及開口問,旅館大堂內又出現了一個人。
克萊蒙·梅特耶本來是來接林朝陽去伽利瑪出版社籤合同的,沒想到會在勒諾克斯旅館這裡見到儒利奧·伯恩。
“梅特耶先生,不介意我跟林先生單獨談談吧?”
儒利奧·伯恩神色從容,甚至帶了那麼一點挑釁。
克萊蒙·梅特耶很想說“介意”,可惜他沒辦法替林朝陽做主。
他故作紳士的做了個手勢,自己回到車內等林朝陽。
過了不到十分鐘,林朝陽從旅館內出來,上了克萊蒙·梅特耶的車。
克萊蒙·梅特耶眼中閃過一絲慶幸,但還是忐忑之色更多,他裝作不經意的發動車子,然後問:
“林,和伯恩先生談得怎麼樣?”
雖然他知道林朝陽既然出來了,大概率肯定是沒跟儒利奧·伯恩談妥,但他還是忍不住要確認一下。
“談的還不錯,格拉塞出版社的誠意很足。”
克萊蒙·梅特耶心頭一緊,“看來他們給出的條件不錯。”
林朝陽饒有興致的看著他,克萊蒙·梅特耶的眼神閃爍起來。
“格拉塞出版社給的條件是不錯,不過還不足以讓我動心,你們伽利瑪出版社仍然是我的第一選擇。”
聽到這話,克萊蒙·梅特耶臉上的緊張神色盡去,爽朗的笑起來。
“林,你的選擇沒有錯。我們伽利瑪出版社可是整個法國最專業的文學出版社,選擇我們不會錯的!”
“當然。”
克萊蒙·梅特耶將車裡的幾份報紙遞給了林朝陽,上面都是對昨天勒諾多文學獎的報道。
克萊蒙·梅特耶邊開車邊為林朝陽介紹了一下這幾家媒體和報道的內容,兩人一路說說笑笑,來到了巴黎左岸的伽利瑪出版社。
與一年多前來時的默默無聞相比,現在的林朝陽剛剛拿下勒諾多文學獎,風頭正盛,出版社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小型的慶祝儀式。
“祝賀你,林!你創造了勒諾多文學獎的歷史,也創造了法國文學的歷史,你可是第一位在法國獲得重量級文學獎項的中國作家!”
伽利瑪出版社的總編輯伊桑·羅傑斯代表出版社向林朝陽表達了熱烈的祝賀之情。
等克萊蒙·梅特耶跟他耳語幾句之後,他的表現就更加熱情了。
慶祝儀式後,他迫不及待的拉著林朝陽去簽了合約。
然後又對林朝陽說:“林,你應該在巴黎多待幾天。”
“為什麼?”
“我想給你約個《巴黎評論》的訪談。”
《巴黎評論》創刊於1953年,它早期以發表新晉或相對不知名作家的高質量小說和詩歌而聞名。
在成立的頭五年裡,《巴黎評論》發表了傑克·凱魯亞克、菲利普·拉金、菲利普·羅斯、塞繆爾·貝克特、納丁·戈迪默等人的作品。
日後,這些人無不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大作家。
《巴黎評論》也因此而迅速為自己在法國文學界乃至國際文學界贏得了極大的聲望。
昨天對林朝陽發出訪談邀請的《文學雜誌》在法國名聲不俗,但跟《巴黎評論》比起來卻相形見絀。
《文學雜誌》的影響力僅限於法國,而《巴黎評論》的影響力卻是國際性的,尤其是它的“作家訪談”系列更是刊物的王牌欄目。
如果有人要推舉一份當代最具專業性與聲望的文學刊物,《巴黎評論》也許不是第一,但必定榜上有名。
國際上不少知名作家將它譽為二十世紀少數幾份真正重要的文學雜誌之一,許多歐美國家的作家也都以作品能夠登上《巴黎評論》或被《巴黎評論》訪談為榮。
林朝陽猜想,這大概就是伽利瑪出版社對他拒絕了格拉塞出版社的示好或者叫誠意吧。
其實這也是林朝陽之所以會拒絕格拉塞出版社,而堅定選擇伽利瑪出版社的原因。
格拉塞出版社的版稅條件確實要比伽利瑪出版社給的優厚了一點,但伽利瑪出版社卻有著格拉塞出版社比擬不了的優勢。
伽利瑪出版社旗下擁有著《無限》《新法蘭西》等幾份頗具份量的文學雜誌,之前沒少為林朝陽搖旗吶喊,應該說是為林朝陽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的。
就連伊桑·羅傑斯剛才所提到的《巴黎評論》也與伽利瑪出版社有著很好的關係。
《巴黎評論》雖然名叫“巴黎”,但卻是由一群美國人創辦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誕生了“垮掉的一代”。
這些青年人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
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
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
這其中有一群家境優渥的青年,他們都是畢業於哈佛、耶魯等名校的富家子弟,擁有著較高的文學素養和藝術追求。
冷戰的興起導致麥肯錫主義在美國社會當道,使得這群人與美國的社會現實變得格格不入。
於是乎這群人聚到了一起,來到了巴黎,創辦了《巴黎評論》。
在創辦早期,《巴黎評論》的運營很艱難,他們沒錢租辦公室,只能借伽利瑪出版社的兩個空房間。
因而伽利瑪出版社也與《巴黎評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哪怕《巴黎評論》編輯部早在七十年代便搬回了美國,但雙方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交往。
林朝陽本來在歐美文學界並沒有什麼名氣,現在有了勒諾多文學獎的加持,上個《巴黎評論》倒不是什麼問題。
不過伊桑·羅傑斯少不得要動用一點人情,畢竟是臨時起意的舉動,需要《巴黎評論》方面的配合。
伊桑·羅傑斯以此來回報林朝陽對伽利瑪出版社的堅定選擇,也算是誠意十足了。
能夠登上《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也是一種對於林朝陽在國際文壇影響力的認可。
聶記者又問:“朝陽,你哪天回國?”
“我得三天後。”
本來以林朝陽的心思,他打算法國事畢後就回香江,但鄒待使臨走時特地叮囑,待使館方面安排了兩場交流活動,讓林朝陽務必留下來參與一下。
另外國內文化部和文協還準備了表彰活動,他又得回燕京一趟。
翌日早上,林朝陽起床去敲聶記者的門,才知道聶記者一個小時前就已經離開了,林朝陽只好獨自下樓吃早餐。
用過早餐後,林朝陽剛來到旅館大堂,就聽到了有人在呼喊他的名字。
林朝陽轉頭,只見一個留著絡腮鬍的中年男子正從大堂的沙發上起身。
“伯恩先生?”
中年男子正是去年林朝陽在戛納電影節期間見過的編輯儒利奧·伯恩,他是法國知名出版社格拉塞出版社的資深編輯。
“林先生,好久不見!”
儒利奧·伯恩熱情的與林朝陽擁抱寒暄,一副老熟人的樣子。
林朝陽不用猜也知道儒利奧·伯恩的目的,畢竟已經有一堆出版社聯繫他了。
不過他這話還沒來得及開口問,旅館大堂內又出現了一個人。
克萊蒙·梅特耶本來是來接林朝陽去伽利瑪出版社籤合同的,沒想到會在勒諾克斯旅館這裡見到儒利奧·伯恩。
“梅特耶先生,不介意我跟林先生單獨談談吧?”
儒利奧·伯恩神色從容,甚至帶了那麼一點挑釁。
克萊蒙·梅特耶很想說“介意”,可惜他沒辦法替林朝陽做主。
他故作紳士的做了個手勢,自己回到車內等林朝陽。
過了不到十分鐘,林朝陽從旅館內出來,上了克萊蒙·梅特耶的車。
克萊蒙·梅特耶眼中閃過一絲慶幸,但還是忐忑之色更多,他裝作不經意的發動車子,然後問:
“林,和伯恩先生談得怎麼樣?”
雖然他知道林朝陽既然出來了,大概率肯定是沒跟儒利奧·伯恩談妥,但他還是忍不住要確認一下。
“談的還不錯,格拉塞出版社的誠意很足。”
克萊蒙·梅特耶心頭一緊,“看來他們給出的條件不錯。”
林朝陽饒有興致的看著他,克萊蒙·梅特耶的眼神閃爍起來。
“格拉塞出版社給的條件是不錯,不過還不足以讓我動心,你們伽利瑪出版社仍然是我的第一選擇。”
聽到這話,克萊蒙·梅特耶臉上的緊張神色盡去,爽朗的笑起來。
“林,你的選擇沒有錯。我們伽利瑪出版社可是整個法國最專業的文學出版社,選擇我們不會錯的!”
“當然。”
克萊蒙·梅特耶將車裡的幾份報紙遞給了林朝陽,上面都是對昨天勒諾多文學獎的報道。
克萊蒙·梅特耶邊開車邊為林朝陽介紹了一下這幾家媒體和報道的內容,兩人一路說說笑笑,來到了巴黎左岸的伽利瑪出版社。
與一年多前來時的默默無聞相比,現在的林朝陽剛剛拿下勒諾多文學獎,風頭正盛,出版社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小型的慶祝儀式。
“祝賀你,林!你創造了勒諾多文學獎的歷史,也創造了法國文學的歷史,你可是第一位在法國獲得重量級文學獎項的中國作家!”
伽利瑪出版社的總編輯伊桑·羅傑斯代表出版社向林朝陽表達了熱烈的祝賀之情。
等克萊蒙·梅特耶跟他耳語幾句之後,他的表現就更加熱情了。
慶祝儀式後,他迫不及待的拉著林朝陽去簽了合約。
然後又對林朝陽說:“林,你應該在巴黎多待幾天。”
“為什麼?”
“我想給你約個《巴黎評論》的訪談。”
《巴黎評論》創刊於1953年,它早期以發表新晉或相對不知名作家的高質量小說和詩歌而聞名。
在成立的頭五年裡,《巴黎評論》發表了傑克·凱魯亞克、菲利普·拉金、菲利普·羅斯、塞繆爾·貝克特、納丁·戈迪默等人的作品。
日後,這些人無不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大作家。
《巴黎評論》也因此而迅速為自己在法國文學界乃至國際文學界贏得了極大的聲望。
昨天對林朝陽發出訪談邀請的《文學雜誌》在法國名聲不俗,但跟《巴黎評論》比起來卻相形見絀。
《文學雜誌》的影響力僅限於法國,而《巴黎評論》的影響力卻是國際性的,尤其是它的“作家訪談”系列更是刊物的王牌欄目。
如果有人要推舉一份當代最具專業性與聲望的文學刊物,《巴黎評論》也許不是第一,但必定榜上有名。
國際上不少知名作家將它譽為二十世紀少數幾份真正重要的文學雜誌之一,許多歐美國家的作家也都以作品能夠登上《巴黎評論》或被《巴黎評論》訪談為榮。
林朝陽猜想,這大概就是伽利瑪出版社對他拒絕了格拉塞出版社的示好或者叫誠意吧。
其實這也是林朝陽之所以會拒絕格拉塞出版社,而堅定選擇伽利瑪出版社的原因。
格拉塞出版社的版稅條件確實要比伽利瑪出版社給的優厚了一點,但伽利瑪出版社卻有著格拉塞出版社比擬不了的優勢。
伽利瑪出版社旗下擁有著《無限》《新法蘭西》等幾份頗具份量的文學雜誌,之前沒少為林朝陽搖旗吶喊,應該說是為林朝陽獲得勒諾多文學獎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的。
就連伊桑·羅傑斯剛才所提到的《巴黎評論》也與伽利瑪出版社有著很好的關係。
《巴黎評論》雖然名叫“巴黎”,但卻是由一群美國人創辦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誕生了“垮掉的一代”。
這些青年人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
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
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
這其中有一群家境優渥的青年,他們都是畢業於哈佛、耶魯等名校的富家子弟,擁有著較高的文學素養和藝術追求。
冷戰的興起導致麥肯錫主義在美國社會當道,使得這群人與美國的社會現實變得格格不入。
於是乎這群人聚到了一起,來到了巴黎,創辦了《巴黎評論》。
在創辦早期,《巴黎評論》的運營很艱難,他們沒錢租辦公室,只能借伽利瑪出版社的兩個空房間。
因而伽利瑪出版社也與《巴黎評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哪怕《巴黎評論》編輯部早在七十年代便搬回了美國,但雙方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交往。
林朝陽本來在歐美文學界並沒有什麼名氣,現在有了勒諾多文學獎的加持,上個《巴黎評論》倒不是什麼問題。
不過伊桑·羅傑斯少不得要動用一點人情,畢竟是臨時起意的舉動,需要《巴黎評論》方面的配合。
伊桑·羅傑斯以此來回報林朝陽對伽利瑪出版社的堅定選擇,也算是誠意十足了。
能夠登上《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也是一種對於林朝陽在國際文壇影響力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