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俄克拉荷馬州(第2頁)
根據數據顯示,《殭屍道長》在美國的銷量達到了15萬份,並且每期銷量還在不斷增長中。
這個數字在美國的漫畫界算不上是多暢銷,但對玉郎機構的作品在美髮行來說卻是質的飛躍。
在《殭屍道長》之前,玉郎機構在美國漫畫市場最暢銷的是《醉拳》,銷量最多的時候就是1萬多冊。
更多數的作品甚至沒資格單獨成冊,只能以合訂本期刊的形式出現在動漫店的書架上,乏人問津。
《殭屍道長》的成功,毫無疑問是為玉郎機構在美國的發展打開了市場。
除了《殭屍道長》在國外市場的開拓,玉郎機構的內地業務發展也收穫頗豐。
多部作品被引入內地出版,儘管是藉由內地出版社,玉郎機構只分潤了少部分利潤,但架不住內地市場的規模太大。
各項業務的強勁發展,結果就是玉郎機構的營收在去年大漲50,來到了8億港元的規模。
受優異的財報表現影響,玉郎機構的股價在3月份持續上漲,市值規模已經來到了35億港元。
這樣的結果足以說明陶玉書的各項調整和戰略所取得的成功,也給了陶玉書更大的信心,讓她可以更加有雄心的規劃公司的未來。
玉郎機構現在已經事實上壟斷了香江的漫畫產業,除了產業規模在本埠受限之外,人才補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香江就這麼多人,一個玉郎漫畫的發展已經窮竭了本地的漫畫人才。
要想讓玉郎機構繼續保持創作上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旺盛的活力,就必須要不斷挖掘人才。
陶玉書認為,儘管內地市場現在受限於經濟發展成果依舊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有較大的差距,但這現在恰恰也是它最大的優勢——廉價的人力資源。
“未來我打算把玉郎機構的一部分業務外包給滬上,滬上有滬美廠這個優勢單位,而且人工也便宜。”陶玉書說。
“滬美廠才多少人啊,哪夠你用的?”
“滬美廠不夠沒關係,我們可以從別的地方招攬、培養。內地那麼多美術院校、相關單位,還怕沒人才嗎?”
林朝陽直呼好傢伙,資本家這套路被你給玩的明明白白的。
“以後是不是還要投資動畫電影啊?”林朝陽問。
陶玉書笑著說:“咱們倆想到一塊去了,我確實有這個想法。”
她興致勃勃的聊了一些對玉郎機構的未來規劃。
她這次去滬上,第一個任務是合辦雜誌,第二個任務是拉上滬美廠,再加上林氏影業,和玉郎機構一起啟動對玉郎機構現有漫畫作品的電影開發。
然後再借著合作,順便談談外包的事。
“陶董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林朝陽玩笑著送上一記馬屁,惹來陶玉書嬌媚的眼神。
除了玉郎機構要更深入的進入內地市場,陶玉書還想借此機會,加深林氏影業在內地的投資。
這個投資不是對浦東的那種響應號召的財務投資,而是切切實實的產業投資。
“《赤壁大戰》的事給我提了個醒,大幾百萬就租了個景,太貴了。
以前我們在香江拍電影,取景限制極大,就算是跟內地製片廠合作,往往也需要做大量的協調工作,而且花費不菲。
這次我回去,打算找個地方搞個大型拍攝基地,正好我們林氏影業也一直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片場。
以後不管政治氣候如何變化,但兩岸三地影視行業的合作必然越發緊密。
如果我們的拍攝基地建設得當,能夠形成規模效應,對我們以後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上市融資的那筆錢,我打算把一部分投到這上面。”
陶玉書思考的很周全,她的這些想法有些是之前受過林朝陽的啟發,有些則是她在經營過程中不斷思考得來的。
提到林氏影業,公司對浦東的投資這段時間已經剝離乾淨,現在正在籌備上市。
“順利的話6月份就能上市。”
陶玉書說到這裡,神色有些激動。
她現在掌握著兩家上市公司,但不管是玉郎機構還是明報企業,都是收購而來,林氏影業卻是她一手經營起來的,感情自然不一樣。
夫妻倆聊到晚上九點多,直到陶玉墨回來。
她一進門就匍匐在沙發上,像被抽乾了陽氣的行屍走肉,嘴裡還在抱怨著工作的辛苦和操勞。
“不想幹就別幹,也沒人逼你!”陶玉書說。
聽到這話,陶玉墨上半身直直的從沙發上立起來,“我這還不都是給你打工?”
砂糖遊戲今年上半年的重頭戲就是玉郎機構授權的《仙劍奇俠傳》改編,這款遊戲從去年立項,到現在遊戲製作已經到了關鍵時刻,計劃6月份發行。
“你搞清楚誰才是大股東,我才多少股份?”
“你個人和公司佔的股份不比我少。”
陶玉書不耐煩道:“不要發這些沒用的牢騷,你是老闆,辛苦一點不是應該的嗎?這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陶玉墨唉聲嘆氣的說道:“可不是嘛。我當初就是上了你們的當,好端端的要什麼投資啊!”
“誒,你說話別帶‘尾巴’,這個‘們’是誰?”林朝陽調侃道。
陶玉墨哼了一聲,“就是你!忽悠我,壓榨我!”
陶玉書搖了搖頭,對林朝陽說:“我看這丫頭瘋了!別理她。”
林朝陽深表贊同,拉著媳婦回了房間,身後傳來陶玉墨怨婦一般的唉聲嘆氣。
然後等到第二天早上,她又活蹦亂跳的去了公司。
當老闆當出了一身“班味兒”,她這種風格也算是獨樹一幟。
又過了兩天,林朝陽特地跑到了明報大廈,他今天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見證香江報業的又一項創新的誕生。
明報企業的市值在年後跌了一些,主要是受市場行情震盪影響,另外財報表現比較穩健,沒給市場什麼驚喜。
這也很正常,明報企業的市值從去年上市就一路高漲,期間雖然也有下滑,但總體還是上漲的。
之前的市值已經超過了正常範疇,更多體現的是市場對這家企業未來前景的看好。
現在行情過去了,股價也在慢慢迴歸理性。
陶玉書做事,向來是不動如山,動則雷霆。
明報企業在合併上市後,她一直沒有做什麼大動作。
唯一稱得上是動作的,就是剛過完年,陶玉書便力主在明報企業內部成立了網絡新聞部。
這個網絡新聞部的工作只有一個,就是負責網絡新聞出版物《亞洲新聞摘要》的出版。
網絡新聞部成立的消息在股市之中沒有掀起任何波瀾,明報企業方面也沒有刻意宣傳,連在明報企業內部都沒多少人關注。
但在《亞洲新聞摘要》創刊號面世的這天,金庸、陶玉書、林朝陽三人卻齊聚在網絡新聞部小小的辦公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