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翻版林語堂(求個票)(第3頁)
以傳真的方式向《紐約客》發送了兩篇文章後,林朝陽輕鬆了下來。
《紐約客》那邊有了一個月的存稿,水災籌款的事也不需要操心了,他打算歇個一兩天就專注於新書的創作。
7月中旬,耗時半個月拍攝完成的《豪門夜宴》正式上映,首映禮和開機儀式那天一樣熱鬧,除了一眾捧場的明星之外,新h社香江分社的周同志也罕見的出席了首映禮。
周同志今天來參加首映禮,一方面是為《豪門夜宴》站臺,這部電影的票房收益可全都要捐往內地。
另一方面,也是轉達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謝意。
“幾位領導都聽說了林太您在香江的所作所為,深受感動,讚許您是巾幗英雄,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周同志今天的態度十分客氣,客氣中還夾雜著幾分尊敬。
他的這種態度跟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高度評價有關,也出自於他個人對陶玉書的敬佩。
從亞運會捐款,到第一個響應浦東開發,再到這次為hd水災募捐,陶玉書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她高尚的愛國情操。
“幾位領導過獎了,我也只是發自本心,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陶玉書語氣謙和的說。
聊了一會兒,周同志又問陶玉書:“你們家朝陽同志最近在家吧?”
“在呢,他上個月剛從美國回來,一直和我忙著募捐的事。”
周同志點了點頭,“朝陽同志也是勞苦功高。”
陶玉書知道周同志既然提起了林朝陽,肯定是有事情,她主動開口問道:“是有什麼事?”
周同志沉吟著問道:“我聽說,朝陽同志在灣島文學界很有影響力。”
心中猜度周同志問這話的目的,陶玉書答道:“他的作品在灣島還算受歡迎,影響力……應該算有一點吧。”
“玉書同志謙虛了。前年我還未上任,但也聽說了當時灣島文化界為了邀請朝陽同志前去交流,還掀起了一陣大爭論。”
“是有這麼回事。”
周同志接著說道:“現在有這麼個情況……”
兩人說話的功夫,電影開場了。
《豪門夜宴》的故事並不出奇,是香江電影一貫擅長的港式輕喜劇風格,因為打磨的比後世那一版更用心了一些,質量也高了不少。
但畢竟是隻花半個月拍出來的電影,很難稱得上的是精品。
好在觀眾們十分捧場,這樣一部電影,光是數星星也值回票價了。
這天晚上,陶玉書回到家中已經是九點多了,她拉著林朝陽說:“今天周同志去參加首映禮,找我說了點事。”
林朝陽望向她。
“你到灣島交流交流吧!”
林朝陽納悶問道:“好端端的讓我去灣島幹什麼?”
陶玉書便講起了周同志說的那些話……
林朝陽聽完說道:“去交流交流倒沒問題,可這事也不是我能說了算的。前年林海音她們鬧了那麼大動靜,不也沒辦法?”
陶玉書意味深長的說道:“之前不行,不代表現在。”
林朝陽心中瞭然的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幾天裡,有關於hd水災的新聞仍舊在香江傳播著,市民們的捐款熱情有增無減,這種熱情具象化的反映到了《豪門夜宴》的票房上。
作為一部為賑災募捐而誕生的電影,《豪門夜宴》的劇情稱不上精彩,但卻收穫了上映首日票房破百萬,一週票房924萬港元的成績。
這個成績不能算驚豔,但絕對對得起明星們的賣力演出了,看票房走勢有望破2500萬港元。
林朝陽在這幾天裡安心的寫著小說,效率還算不錯,有望在一個月之內完稿。
就在這時,林朝陽接到了林海音的電話。
電話中林海音的語氣有些激動,說林朝陽可以到灣島進行訪問交流了。
心中早已有數的林朝陽詢問她具體原因,林海音也說不出個一二三。
只說是前兩天有朋友提起林朝陽拿了美國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說林朝陽現在名滿美國,她現在要是再跟當局申請邀請林朝陽來訪問交流,說不定能成功。
林海音本來沒當回事,只是試探性的問了一下,想不到新聞局那邊竟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沒想到你名揚海外竟然有這樣的好處!”林海音在電話裡高興的說。
不是名揚海外管用,是政治這隻大手管用,林朝陽心想。
林海音又聊起了林朝陽得專欄登陸《紐約客》的事,灣島因為歷史淵源,與美國十分親近,知識分子階層也是如此。
《紐約客》雜誌也成了許多知識分子家庭的常備讀物,這種情況不是灣島獨有的。
《紐約客》每期銷量近百萬份,但僅有16萬份是在紐約本地消化,三分之二的銷量遍佈美國,剩餘的銷量均是來自於海外國家和地區,由此可見這份雜誌的國際影響力。
所以林海音瞭解到林朝陽為《紐約客》寫專欄也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你現在在美國的名氣和地位,恐怕已經超過當年的林語堂先生了!”林海音又說。
林朝陽連忙謙遜了兩句,林海音笑聲爽朗,說:“你就別謙虛了!”
林海音將林朝陽與林語堂相提並論,仔細觀察,他們兩者確有共同之處。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在海外幾乎沒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也沒誕生那種世界性的文豪。
但要說具有國際性聲譽的作家,還是有幾位的,其中林語堂要排在前列。
早在三十年代,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便由好友賽珍珠推動於美國出版,並在四個月內不停加印,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之後林語堂又撰寫了講述西方風俗和中國生活思想的《生活的藝術》,這部書影響力更大,曾高居暢銷榜榜首位置一年之久。
兩部作品的熱賣,讓林語堂在美國文學界和讀者群體名氣大增,一度成了明星作家。
不僅獲得了眾多出版機構的青睞,也與當時許多紐約文化界名流多有交集。
林朝陽的《梵高之死》《楚門的世界》等作品也是被引進美國,銷量不俗,並且也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1935年,他的《吾國與吾民》出版後,《紐約客》“書評”欄目主編克利夫頓·費迪曼盛讚了這部作品。
不管怎麼看,林朝陽與林語堂的經歷確實有種不謀而合的相似,因而林海音的讚譽聽起來也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