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交通狀況(第2頁)
這也好理解,兩地的經濟狀況在東非並不全差,可以排在中上游水平,加之需求也比較強烈,所以推進速度快。
18世紀末,工業革命期間,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新的築路方法,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寬闊。後來,這種路便取其設計人的姓,取名為“馬卡丹路”,這也是“馬路”的由來。
唯一的缺憾就是這些湖泊相對獨立,沒有形成五大湖那樣相互聯通,不過這樣也有利於水資源的分散。
而中東部其他地區的道路,因為地處草原或者高原區域的原因,加上道路建設較早,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
“到去年為止,全國硬化公路總里程已經超過二十萬公里,放在全世界也屬於進度較快的。”他不重說道。
至於瀝青路發展時間較短,在19世紀50年代前後,法國首先將巖瀝青用於道路路面,1854年在巴黎修建了接近現在的薄層瀝青路面,可稱為熱鋪瀝青路面的開始。
這些湖泊同時是東非重要的漁業資源來源地,這使得即便在東非內陸,淡水漁業資源絲毫不比沿海地區差。
不過這都是礦業部門的工作,恩斯特也只是知道大概區域,開發也是未來的事,而且以現在的工業水平,全世界還主要以天然瀝青為主,所以東非也需要從歐洲進口。
當然,汽車不像火車被固定在鐵軌上,只要是平地,基本上都能通行,只不過顛簸很多罷了。
現在東非立國經過南非戰爭已經穩固,列強也改變不了南部非洲的格局,所以沒有蘇伊士運河……
說到底還是為了推動東非汽車產業的發展,作為世界前列的汽車產業“大國”,東非大部分路面的駕駛體驗並不好。
劉益德維爾說道:“截止到去年我們僅在黑森省就完成了兩萬公里的路面硬化工程,極大改善了黑森省的交通狀況,其他地區雖然推進速度相對較慢,但是和以前相比也是極大的進步。”
黑森省是最早推進路面硬化的省份,因為當地路況在東非屬於下游水平,東非在這方面都是集中優化多雨地區的道路狀況,就比如黑森省和大湖區的省份。
而今東非正在大力推動公路的升級,尤其是一些重要城市內區域,已經鋪設瀝青路。